《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是作者查明建在影响研究、中外文学互文性研究、翻译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讨的集成。其比较文学的主要观点是,文本层面上的世界文学,既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是其发展目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应是研究从世界文学中凝练出的富有普遍诗学意义的问题,以建构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即“总体文学”。在翻译文学研究方面,作者强调如何从比较文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以及关于翻译文学、翻译家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地位的论述,并指出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必然涉及翻译文学;而翻译文学研究的深入,自然又进入到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层面。翻译研究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两者相辅相成。
查明建,1964年生,安徽东至人。199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3年毕业于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已在内地和港台学术刊物上发表比较文学和翻译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20余篇,主要有《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的详介及其“影响源文本”意义》、《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外国现代派文学翻译的文化语境和翻译策略》、《试论新时期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意识形态、翻译选择规范与翻译文学形式库——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透视中国五十——七十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等。另译有短篇小说、诗歌多篇,出版有译著《我不再烦恼》、论著《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合著)、译文集《2003年翻译文学卷》(主编)。1995年被安徽省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优质课教师”、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宝钢教育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问题与启迪
“世界文学”:网络时代的可能性及其特征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
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
比较文学研究:中国视角与方法
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对提高外语院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深入开掘和充分利用比较文学的思想资源——谈“比较文学名著选读”课的教学
中非人文交流视域中的非洲文学——《非洲小说选》序
《外国文艺》的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文学意识
施蛰存的文学世界与比较文学精神
旧学商量加邃密——赵明对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俄国文学模式的考察和文化阐释
影响研究如何拓展?——叶舒宪等人“文化考据学”观点对影响研究的启示
影响研究如何深人?——王富仁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模式的质疑所引起的思考
翻译文学研究
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译介学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新课题
从政治的需求到文学的追求——略论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小说翻译
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论译文之外的文化操纵
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
权力话语、文学翻译选择与文化利用——从文学翻译角度看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跨文化对话
意识形态、翻译选择规范与翻译文学形式库——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透视中国50—70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
试论新时期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
外国现代派文学在新时期译介的文化语境与译介策略
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的译介及其“影响源文本”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译介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台湾的俄苏文学翻译与研究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问题与启迪
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世界文学讨论已有十多年。中国学者也参与其中。十多年来,发表了大量颇具新意的论文,并出版了富有创见和开拓意义的论著,如达姆罗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学》、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的世界共和国》、弗兰科.莫莱蒂的《图表、地图、树:’文学史的抽象模式》等。《中国比较文学》也特辟“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栏,发表国内学者的观点,并译载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章,如达姆罗什的《民族语境,世界文学》,弗朗科’莫莱蒂的《对世界文学的猜想》,约翰.皮泽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建设性的跨学科关系》等,形成了中外比较文学学者的对话。
中外学者对世界文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些议题: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当代阐释,世界文学观念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与嬗变,世界文学的研究范式,世界文学存在的实践形态,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世界文学与翻译,世界文学史编撰以及世界文学文集编选标准等。
世界文学讨论,既是全球化时代对世界文学的新认识,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的重新思考。世界文学讨论形成了一套当代世界文学的话语。世界文学观念的更新、研究范式的拓展,体现了比较文学意识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体现了比较文学性质,世界文学研究呈现了比较文学化的趋势。世界文学研究新进展体现出的文学本体意识和比较诗学问题意识,则对比较文学的深化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一、世界文学观念的新拓展
自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以来,世界文学观念,伴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旅行,获得了多样性的解读。近两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世界文学的概念、形态、内涵、性质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一个定义或研究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世界文学依然像当年之于歌德一样,具有同样的地位:依然是个无限开放性的让人反思和争论的概念。”
近两个世纪对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解读和阐述,构成了一套丰富的世界文学话语。20世纪前,学界主要关注的,是歌德“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的内涵、世界文学可能的文本形态以及其中的民族文学成分。从21世纪开始,学界立足于全球化语境,来探讨世界文学的实践形态、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来解读世界文学。达姆罗什指出:“世界文学必须在多重意义上予以理解。世界文学肯定有一个可定义的边界,但这些边界不能在单一层面上用单一标准来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