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定 价:25 元
- 作者:【美】胡缨
- 出版时间:2009/5/1
- ISBN:9787214056665
-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9.5
- 页码:259
- 纸张:
- 版次:
- 开本:32开
《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从整体上也构成了一个展示中、西文化对撞、磨合与再生,凸显想象他者与自我(再)想象之复杂关系的精彩“传说”。晚清民初,以一种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现代性焦虑为背景,中国“新女性”形象在中、西各种话语与实践的纠缠混合下,逐渐浮现。而作为对话的桥梁,翻译无疑为探究这一生成过程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作者通过考察各种文体、版本及媒介方式,大跨度地并置、比较形象类型,对“傅彩云”、“茶花女”、“苏菲亚”及“罗兰夫人”等流行形象的生产、流传以至移植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追踪。这些经典“传说”都将成为建构中国“新女性”的重要资源;而通过对它们的生动剖析。
《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
胡缨(1962—),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后,赴美国深造,并先后取得布林莫尔学院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普林斯顿比较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开始担任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副教授至今。旅美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晚清女性研究,成果丰硕,除专著《翻译的传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外,更有十多篇论文收录于中、美核心学术期刊及论文集。
译者的话
鸣谢
导言 浮现中的新女性及其重要的他者
第一章 《孽海花》:一个跨界传说
第二章 移植“茶花女”
第三章 从索菲亚到苏菲亚
第四章 罗兰夫人及其中国姐妹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第一章《孽海花》:一个跨界传说
无论是表演给自己看,还是给他人看,假装为他者都是最彻底的、解放性地(本体论意义上的)运用了语言的可选择性力量。
——乔治·史坦纳(George Steiner)
迷失(Disorientation)
当一个人面对的世界,不再有他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带来的那种熟悉的舒适感,而是通过来自外部的一种奇怪的凝视展现开来,这时他将感到一种迷失感。而晚清通俗小说《孽海花》(1905-1907)所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迷失感。这个世界不存在沈复(1763-1838)在不算太久以前所假设的那种可靠的中心——他曾这样写道:“余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对于像沈复这样四处游历的士绅而言,“天下”或者“普天之下”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无可置疑地意味着清王朝;而其游踪所未及处,则仅仅是这个世界的边缘、所谓蛮荒之地罢了,它们虽然隐然存在,却根本不值得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