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1898-1984),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其学说贯穿大论诸条,于临床每多实效。本书是根据先生生平最后一次讲授《伤寒杂病论》(以明代赵开美本核校)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此时其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读文章著作,大意虽能知晓,但其细节处仍嫌模糊,现在闻其亲自讲解,自比看文章更进一步,特别是讲解中的一些“闲话”,更多启发之处。书后附有讲方证的内涵和讲柴胡剂的应用两讲,并编制有条文索引、方剂索引。同时配有录音光盘,见字闻声,以通其神。
胡希恕(1898年—1984年),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率先提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经方医学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其“六经、八纲、方证”的辨证体系疗效卓著。作为“谨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
目录
引言
太阳病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病篇小结
阳明病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篇小结
少阳病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篇小结
三阳篇总结
太阴病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小结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并治
少阴病小结
厥阴病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小结
“厥利呕哕”附
三阴三阳小结
霍乱病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录一经方大家胡希恕年谱
附录二条文索引
附录三方剂索引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故在外”也行,在成无忌本搁个“知”字,“故知在外”也可以。
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然后就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是不对的。庸俗陋习啊,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陋习)。“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病重,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病没好,大夫应该看之所以没好的原因,根据现在的证(思考)应该用什么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有这么一种大夫,但不是人人都这样子。“脉浮者不愈”,给患者吃泻药的时候要看看脉呀,(如果)脉还浮,外不解,那应该吃桂枝汤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