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电空间战·美国总统安全顾问:战争就在你身边》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未来战争的景象,未来人类社会、国家安全和军事发展的新领域、新概念和新理念。也清楚地反映了对网电空间战的基本内涵、地位作用、涉及领域、作战范围、作战形式、作战力量、进攻与防御、影响与危害等有关战争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设想,以及作者对美国目前有关政策的分析和担忧。作者对网电空间战全面深入系统的描述、分析和预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和预见性。
4月10日20:28,北京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栏目,播出《网电空间战》,敬请收看。 《网电空间战·美国总统安全顾问:战争就在你身边》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发行,较为全面和系统描述现实与未来网电空间战(即赛博战争)的集军事描述,严谨深入推理和预测为一体,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引人入胜的军事纪实与预测的著作。它是广大军事爱好者和读者不可多得的一部通向未来空间和军事领域的知识普及书和导游图。 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的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神秘、智慧和机遇,有待不断认识、探索、耕耘和开拓的大有作为的领域。同时,它也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暗藏着陷阱、欺骗和杀戮,充满利益争夺的空间,一个杀机四伏的战场和美国称之为核心利益的领域。不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颇有学习和借鉴价值,其深入浅出、轻松幽默的语言也会带领普通读者认识这一全新领域,是一本能启发思考的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中文版序 --空军少将 乔良
狭路相逢智者胜
--《网电空间战》中文版序
空军少将 乔良
十一年前,我和我的合作者王湘穗先生,在写作那本充满了颠覆意味的《超限战》时,就试图颠覆这一观念: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们想告诉世人,未来战争,单纯的勇者,将越来越无用武之地。
强健发达的肌肉,视死如归的血性,杀人如麻的凶悍,都已不足以构成获胜的必要条件。
未来,不,应该说是现在,要想获得一场战争的完美胜利,更多的,甚至主要的,将要凭借一样东西,那就是:智。
谁比谁更聪明,谁比谁更机敏,谁比谁有更高的智商。就是这样:狭路相逢智者胜。
我不知道,我们那本薄薄的小书,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本书--《网电空间战》两位作者的警觉。但书中的这段话还是让我有些吃惊:
“我们对中国的非对称战争学说的更多了解,来自于一本翻译的薄薄小册子《超限战》。这本书由两名中国大校军官撰写,于1999年首次公开发行。它为弱国突破传统的战争理念,以现有的武器战胜强国提供了一张蓝图。本书的英译本是公开发行的,大多数人都可看到,在美国发行时有人在扉页上附了一个小标题--'中国摧毁美国的主要计划'。美国版的封面是火焰吞没世界贸易中心,书的最后一页引用了极右翼分子对这本书的评价,'中国与9·11有联系的证据',这种做法误导了读者。尽管右翼分子围绕着美国版夸大其辞,但这本书是我们理解中国军方网电空间战思想的最好窗口。”
“这本书提倡的战略就是世人所熟知的所谓'杀手锏','杀手锏'意味着利用对手超常规能力背后的弱点。战略目标是'用适合自己的武器作战',同时,'使武器适合战斗'。……尽管本书写于10年前,但它非常强调网电空间战。”
应当说,除了两位作者没有提到英译本《超限战》是美国人迄今为止唯一盗版发行的中国人著作外,以上这段话对拙作的评价,还算客观公正。但这都不是我之所以引用这段话的原因。因为对于这部我们为自己的国家和军队撰写的著作来说,美国人如何评价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相隔十年间,对同一个战争课题--网电空间战(中国人习惯称之为网络战)的关注是如此一致,而描述又是如此近似。
在《超限战》中,我们这样写道:
“在敌国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攻一方秘密调集大量资金,对其金融市场发动偷袭,引发金融危机后,预先设在对方计算机系统中的电脑病毒与黑客分队,再同时对敌进行网络攻击,使其民用电办网、交通调度网、金融交易网、通讯电话网、大众传媒网全面瘫痪,导致其陷入社会恐慌、街头骚乱、政府危机。最后,大军压境,逐步升级地运用军事手段,直到迫敌签订城下之盟。”
而在《网电空间战》中,我看到了相似的描述:
“如果网电空间战士接管一个网络,他们能获取所有信息,或者发出指令,转移资金、泄漏石油、释放燃气、摧毁起重机、让火车脱轨、使飞机坠毁、让军队进入埋伏区,或者让导弹发射到错误地区。如果网电空间战士破坏网络并删除数据,使得计算机被锁定,那么金融系统就会崩溃、供应链将停止、卫星可能脱离轨道、航班停飞。”
我把这两段话放在一起比较,决非为了以此佐证我们先于后者十年成书的先见之明。而只是想告诉读者,当双方的战略思想者对未来战争的进行方式和灾难性后果的预期都十分相近时,那么,事情就很可能按照“墨菲定律”(你越担心它以何种方式发生的事情,它就越可能以何种方式发生)的轨迹运行。
如是,把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网电空间战》“严重地”推荐给每个关心国家命运的读者,就有十二分的必要了。
因为我们当然不希望:中国是未来“网电空间战”的失败者。
为了这个愿望,我知道中国,也知道美国,以及世界上所有日益依赖于网电空间生存的国家,都在做着相似的准备。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国家敢确信并声称:它的国家在未来的“网电空间战”中,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胜者,甚至越是网电系统发达国家,越不敢说这个话。
在这场已经悄然开始但从未拉开大幕的战争面前,网络越发达国家,反而越脆弱。因为你的优势有多大,你的劣势就有多大。你的网络覆盖的范围有多广,你将被攻击的范围就会有多广。
这就是“网电空间战”。
这种战争,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开始,到“这里的黄昏很疯狂”结束。没有炮火硝烟,没有血流漂杵,但结局不亚于一场核浩劫。
这种前景是可以避免的么?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悲观主义者。
所以我主张,现在就拉响警报。
因为我深知,从人类掌握任何一项重大技术以来,还从未有过不将其投入战场的记录。
石器,青铜,冶铁,火药,船舶,蒸汽机,无线电,飞行器,核聚变……无不如此。
网电技术也不可能例外。
赛博--网电空间不可能在人类希图以战争解决争端时,与进行战争者们的自然空间并行而又置身局外。不,它肯定会成为更重要的参与者,甚至在其中扮演A角!
既然人类未来的命运已经如此残酷地确定了,那么,我们还能为了这个未来,做些什么?
本书的作者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的路径:“我们需要着手一系列的复杂工作。弄懂什么是网电空间战,搞清楚网电空间战如何进行,为什么能奏效,分析它的风险,做好应对它的准备,同时思考控制它的办法。”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段话说得太明白了,明白得如同是一堆废话,但要真正做到其中任何一点,都是极其不易的。
否则,那些近十年来发生在爱沙尼亚、格鲁吉亚、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一次次网电空间的战争预演,为什么至今让当事者倍感迷惑,难以确认其行动性质和攻击源头,更难区分是民间行为还是政府行为?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所有那些拥有电脑数和网民数最多的国家,都是有可能在明天某个时候有能力发动网电空间大战的国家,同时也就更可能是在为被对手一举摧毁其网电空间做着不懈准备的国家。之所以是后者可能性更大,我们只须读一下本书作者所谈到的互联网五大缺陷就会理解。
但是,不管这一空间存在多少缺陷和漏洞,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已日渐离不开它。网络正在成为人类肌体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人类为自己的生存而营造的非自然生态环境。今天的人类正在用大脑的智慧和手中的资源,努力为自己打造与地缘环境并行的人造环境。如果说货币金融体系的构建为人类营造了“币缘”环境的话,那么,我们不妨也把网电空间系统的构建称之为“网缘”环境。这些人造“环境”在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当人类离开货币和信用卡,离开移动电话和个人电脑,就像失去空气一样无法正常呼吸时,对这些人造环境施加的任何影响就可能变成一场灾难甚至浩劫。特别是当某些人,某些集团或者某些国家,把这种影响变成一种恶意行为时,灾难或浩劫,就会猝然降临!
网电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特征,使任何防范或防御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即使某些战略家、战术家们宣称: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句话在这一领域也是一句空话:因为当你不知道对手已把多少“木马”、“僵尸”预先潜伏到你的网电空间的情况下(你基本上不会知道),就贸然向对方发起网电攻击,你的最后命运可以说一开始已经确定无疑:除了失败,别无可能。
不过,即或如此,即或我们了解了这一切,并且有些了解让我们不寒而栗,网电空间,仍然令我们着迷。这是一片有着无限可能性,因而也就充满无限想象力的空间,我们不会由于充满风险就停止在这一空间的创造和竞争甚至厮杀。
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代表了: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一切的可能性中,只有“智”者,可以笑到最后。
由此我确信,网电空间战的胜者,一定是“功夫在诗外”,在现有的网电作战手段和样式之外,找到制胜网电空间的密钥。
2011年12月8日凌晨4:50时
理查德·A·克拉克,国际安全专家,反恐专家。历任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的安全顾问,美国总统的首位网电空间安全特别顾问。他在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管理学院教书,是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顾问、古德·哈波咨询公司主席,还以《失败的政府》一书成为畅销书作家。
引言
第一章 初试锋芒
第二章 网电战士
第三章 作战空间
第四章 失败的防御
第五章 面向防御战略
第六章 怎样进攻
第七章 网电和平
第八章 议程
术语表
第一章 初试锋芒 (4)
由于朝鲜几乎没有可供美国或韩国网电空间战士攻击的目标,所以基本无法以同样方式进行回应。2002年,由于阿富汗没有“足够的目标”,没有足够的军事装备、军事基地或重要基础设施供美军轰炸,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及其他布什政府官员就提议攻打伊拉克。朝鲜和阿富汗的网络实力相当。
Nightearth.com编译了从太空拍摄的夜间地球卫星图片。卫星合成图显示的是一个明亮的星球。韩国看起来像是与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的明亮岛屿。而首尔以北的朝鲜半岛几乎一片漆黑,看上去就像海洋。朝鲜几乎没有电力网。在2300万朝鲜公民中,拥有移动电话的人数不超过两万。收音机和电视机是有线的,只能收到一些官方的政府频道。就互联网而言,据2006年《纽约时报》的报道,朝鲜仍是一个“黑洞”。《经济学家》这样描述这个国家:“因为它来自现实世界,所以它割断了与虚拟世界的联系。”朝鲜运行着30个与外部通讯的网站,大部分网站都是用于传播针对韩国的宣传信息。只有少数几个西方酒店允许卫星接入,而只有少数幸运的朝鲜公民能进入受限的内部网络,但是他们也只能访问金正日网站,而几乎不能访问其他任何网站。
朝鲜并未进行更多的投资以发展自己互联网基础设施,而是投资在搞垮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上。朝鲜人民军侦察局网电战
110部队的特遣队被怀疑发起了7月的网电空间攻击,110部队只是朝鲜四支网电作战部队中的一支。朝鲜人民军(KPA)的总参网电空间战121部队拥有600多名黑客,专门攻击韩国的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系统;敌军秘密部门网络心理战204部队有100名黑客;据推测他们为7月攻击提供了必要的人员支持。另外还有中央党部调查部35部队。朝鲜在小学生中选取了一些学生精英,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黑客。这些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学习编程和计算机硬件知识,等他们毕业以后,平壤的指挥自动化大学就会直接录取他们,在那里他们唯一的学习内容就是如何入侵敌军的网络系统。据报道,目前有700名学生在校学习。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常规的网电空间战模拟演习,其中一些则潜入日本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能。
2009年7月的攻击虽然不具有毁灭性,但在技术上相当复杂。事实上,他们适当控制了攻击力度,并不是简单盲目地“狂轰滥炸”,他们要告诉人们,攻击者知道他们自己正在干什么。攻击持续多天这个事实也证明了他们同时通过不同源头来传播病毒。绝大多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持续几小时而不是几天。这些特征表明,攻击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把空闲时间的青少年所为。当然,朝鲜假装“毫不知情”,使人们无法确认是谁发动了攻击,这样他们就可以为自己辩解。而且也没有任何明显的证据表明这是朝鲜所为。
当研究员发现浏览器的部分程序是用韩语网页浏览器写成时,人们可能认为是受雇的韩国黑客所为,因为韩国的有线网络高度发达。但是这些研究员也存在着困惑,编码者竟然没有试图隐藏这些韩语。这些富有经验的编码人员应该有足够经验来掩盖自己留下的痕迹。这可能是编码者留下一些线索,故意让人发现。
韩国政府和美国的许多分析家认为下令发动攻击的就是金正日,他想要在网电空间中证明朝鲜的力量,同时他也通过接二连三的火箭发射证明了这一点。他要表达的信息是:我仍然有话语权,并且能够通过一些消除你们传统优势的武器来制造麻烦。这一信息传出后几周,朝鲜外交人员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他们做好了谈判的准备,甚至打算释放两名美国囚犯。不久之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就开始坐下来与金正日谈判,这一幕让人联想到了电影《美国战队》。与电影中的联合国核能检查员汉斯·布利克斯不同,克林顿没有从陷阱掉入鲨鱼池中,但是朝鲜却在至少两个大洲的计算机网络上安置了后门。
朝鲜发起2009年7月网电空间战的几个月后,五角大楼的分析家总结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目标可能是为了确认何种级别的僵尸网络攻击能堵塞韩国的光纤网络和进出韩国的路由器。如果在韩国境内的朝鲜间谍能充斥整个连接,那么他们就能有效地切断该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有互联网的连接。对处于危机情况的朝鲜来说,这样做是很有价值的,因为美国需要通过这些连接协调美国军队的后勤增援。朝鲜继续在网电空间战场上做准备,在7月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3个月后,也就是10月,韩国媒体报道黑客已经侵入化学事故应急信息系统并盗取了关于1350种有毒化学物质的机密信息。人们认为这是朝鲜的黑客所为,他们通过向韩国军官的电脑注入恶意代码进入系统。7个月后,韩国才发现自己遭到了黑客攻击。朝鲜现在已经知道韩国储藏危险气体(包括净化水使用的氯气)的方式以及储藏的位置。如果氯气被释放到大气中,就会使人窒息而死,犹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上演的恐怖场景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