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制度,不成方圆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员工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分粥里的几种情况对应的现实企业之间的关系: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这很像那些国家有硬性指标的,比如财政拨款、汽车牌照等涉及有指标(名额)的事情。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这就像是市场经济,每个人坐在老板的位置上的时候就很少替员工考虑,而到了员工都离开他,企业破产之后,他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因为大家都可以分“粥”,所以只要一个产品好,有市场,大家都会跟风一拥而上,无序竞争,造成产品积压,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就像是搞项目招投标,或产品拍卖一样,看上去是公平的,但这位主持者的个人修为决定了公平的真实性和长久性。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公正一样,连彩票也可以造假,可见这种大家信得过的所谓的公正和公平的水平了。其实那些因贪腐而被“下马”的官员,开始的时候其实都是为老百姓做出过一些事情的,而后来是禁不住溜须拍马的人的请客送礼,慢慢失去了公正公平。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现实中要做到这样还是很难的,因为要做到这样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言论自由。其实这有点像美国的两党制,在朝党是分粥委员会,在野党是监督委员会。这样做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大家都知道美国四年一次的竞选费用是惊人的多。而在国内要做到这样还得有段时间。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分粥的那个人要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制度下,每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碗里的粥分得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少的。诚信的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完善出来的。虽然现在还不是很完美,但已经很有创造性了。
因为分配的方法不同,结果导致习气不同。不同的分粥方式对照使用不同制度的企业,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
制度建设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当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
路径依赖——制度为管理指明方向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很多管理者都希望企业的制度能从墙上走下来,走进员工们的心里,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因为选择和执行正确的路径而形成好的路径依赖。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结果往往不是那样好,员工们阳奉阴违,能少做就不多做,尽可能地不承担责任,钻制度的空子等,让管理者们很苦恼。
四川有一家著名的制药企业,曾经花了几十万元请专家、教授制定了一本非常详细的企业文化制度大全。该制度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其中一位教授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在大学课堂上作为案例讲解,听课的企业家们都很羡慕,教授讲到得意之处,请这个企业的一位高管将他提练的概括企业文化的经典用一句话复述一下,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这句不足10个字的经典之作,却没有被这位高管说完整,教授也很尴尬;课后,这位高管向同学们解释,企业并没有组织大家进行培训学习,更谈不到落实了。
一位教授在大学里为企业家讲课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企业,早上8∶30,员工着公司统一正装,员工打卡上班;该企业全员一周一次升国旗活动,一季一次评选合理化建议活动,一年一次集体旅游,两年一次员工体检;B企业,早上9点上班,着装随意,可将工作带回去做,不计下班时间;C企业,不计上班时间,不过要与公司先预约,公司上班时间还提供点心、水果等。问A、B、C三个企业中制度管理好的企业是哪一个。
大多数企业家都选择了A。而教授的答案是:A是中国一家曾经很著名的民营企业,但仅存活了9年;B是微软;C是谷歌。
这样的结果让企业家们很纳闷,A是制度好的企业,为什么会很快被淘汰了?教授解释说,现在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将制度的制定细致到了规范员工的具体动作,把员工当成做事的工具,天长日久,员工形成了这一环节的路径依赖,按照工作流程做好本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设计和创新是管理者和专家们的事。
“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推进和发展,并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企业效益大化的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局面,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健康发展。
修路理论——制度为人铺路搭桥
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刘光起先生说:“管理就是管出道理,道理就是规则规范。”这里所讲的规则规范,指的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也阐释了规章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约翰和亨利到一家公司联系业务。这家公司的办公室在一幢豪华写字楼里,落地玻璃门窗,非常气派。可是,由于玻璃过于透明,许多来访客人因不留意,头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门上。不到一刻钟,竟然有两位客人在同一个地方头撞玻璃。
亨利忍不住笑了,对约翰说:“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见。眼睛到哪里去了?”
约翰并不赞同亨利的说法,他说:“真正愚蠢的不是撞玻璃门的客人,而是设计者。如果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那就证明这个地方确实存在缺陷。应该考虑怎么修正缺陷,而不是嘲笑那些犯错误的人。”
亨利于是向该公司的经理提了意见,在这扇门上贴上一根横标志线。
从此再没有来访客人撞到玻璃门了。
这个故事涉及“修路原则”,即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人作为问题的领导,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修“路”。
管理进步快的方法之一就是:每次完善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每个人每一次都能因不断修“路”而进步一点点。这里所讲的“路”就是制度和规范,“修路”就是指制度建设。“修路”理论告诉我们,管理工作重要的不是直接去管人,而是去制定让人各司其职的制度——修筑让人各行其道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