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就主潮而言,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上是“启蒙-革命”的“现代”文学。从晚清的维新派、革命派文学,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抗战和解放区文学,以及众多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奏鸣着“启蒙-革命”的主旋律;“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更是将“革命”弘扬到极致,“伤痕”、“反思”、“改革”及“寻根”文学则可以说是反思“革命”的文学;从80年代中期的“新写实”开始,包括“先锋”、“新生代”、“新女性” 等潮流,“启蒙-革命”这一主导性的文学潮流才由浓转淡、由盛而衰。作者以“启蒙-革命”的文学为观照和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的着眼点,凸显主潮,历览其递嬗,探发其幽明,把握住了整个世纪文学的繁富与多样
张岩泉,1962年生,江西黎川县人。相继在江西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出版编著1部、教材1部(副主编),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研究。
一、“天崩地拆大时代”:文学踏入20世纪的门槛
二、“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
三、“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文学思潮和社团流派
四、从“呐喊”到“彷徨”:新文学巨子与他们的时代
五、“为着新兴的阶级”: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
六、后五四文学:30年代文学的多样化与丰收
七、“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战时文学格局
八、现代?民族?国家:时代聚焦与文学表述
九、“走到大众中间”:《讲话》与解放区文学
十、“天地玄黄”:大变局时代的作家分化与文学选择
十一、“时间开始了”:新中国文学的奠基
十二、“放声歌唱”:讴歌的文学时代
十三、从“百家”到“一家”:文学一体化格局的稳固
十四、“记录一个时代”:共和国文学经典的形成
十五、“革命的终极想象”:地上和地下的“文革”文学
十六、“重温五四”:再叙启蒙话语和现代性想象
十七、“走向世界”:文学中的现代性迷思
十八、 “在新的崛起面前”:时代与个性的别样表达
十九、“非新即后”:世纪末的多元化写作景观
二十、“时代不同了”:文学消费和消费文学
一、“天崩地坼大时代”:文学踏进20世纪的门槛
(历史大变局:古典文学的危机——持续的突围:近代文学的“革命潮”——域外天火的盗取:思想与文学的译介活动——新文化空间的开创:新文学的胎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社会和思想领域的新变化,一方面深植于经济与政治的事实中,另一方面又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源作为前提”。中国文学踏进20世纪的新发展,经历了近代意义的过渡与转折。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1年建立中华民国,史称“近代”,也有人认为近代延续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在这多半个世纪中,持续衰落的传统中国与走出中世纪后高速发达起来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列强频繁遭遇,激烈碰撞,这一时势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触发了社会与思想的全面危机,也引致了一系列的革故鼎新。中国,在血雨腥风中迎来了“天崩地坼大时代”。
首先是王权危机和民族危机,“国将不国”。西洋诸强和东洋日本凭借船坚炮利与政经优势,通过战争恐吓和外交讹诈等方式,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殊权益,包括派驻军队、建立租界及长期操纵中国的海关税收等,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清政府面对列强的步步进逼,不思进取,软弱无能,一再妥协退让,丧权辱国,其所作所为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政权存续的合理性,加重了王权统治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