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战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战略管理思想、方法发端于军事管理,而后广泛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并逐渐向高等教育领域渗透,催生出大学战略管理、高校战略管理等专有名词与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它与企业的关系最直接、最紧密,所以天然地亲近战略管理,高等职业院校对接行业企业发展最有力的体现应该包括战略管理。近年来社会各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讨论,都在丰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理论。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又在促进和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复杂多变的环境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其核心就是要基于内外发展条件及环境,合理确定战略目标,科学选择战略规划,有效推动战略实施,适时开展战略评价,全面进行战略优化。在战略管理视域中,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科学的发展路线与能动的环境适应等统一性得到了充分释放和全面展示。同时,战略管理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又被有效地凸显出来,使得人们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到战略管理的本质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研究》主要围绕高职院校管理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战略优化等关键环节,探索性地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研究》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阅读参考。
刘志国,2001年8月任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首任院长;2009年12月任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第一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研究范畴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主要功能
第五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四章 高等职业院校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环境分析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自然环境分析
第五章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分析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能力的分析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第六章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目标确定
第一节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使命的确定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目标的确定
第七章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型战略
第二节 发展型战略
第三节 增强型战略
第四节 退出型战略
第八章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实施
第一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实施的主要过程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实施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实施的影响因素
第九章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评价
第一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评价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评价的过程环节
第十章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优化
第一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优化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优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优化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研究》:
第二节高等职业院校能力的分析
除资源外,能力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环境的重要方面。在心理学上,能力通常被理解为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不同的行为活动需要不同的能力要求,各种不同的能力要求构成个体的能力体系。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个体并通过个体活动表现出来。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个个体组成的有机体,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更多地通过高等职业院校制度和文化的规范获得体现。
一、高等职业院校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伴随着“企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被引入到组织领域的,这应该归功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随后经过马歇尔、彭罗斯、理查德森等人的发展,企业能力逐渐发展为一门理论,成为人们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企业管理理论昀发展走向。“企业能力”概念提出以后,人们总是将其与资源混淆在一起使用,有学者径直将能力理解为企业的特殊资源,例如,Selznick认为能力是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这种理解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人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和认识企业能力的本质概念。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Grant、Amit等人系统梳理了企业能力和资源的关系,对二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深入分析。Grant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而能力把一组资源结合起来用于执行一定的任务或活动的能力。Amit提出能力是企业资源之间通过长期复杂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企业独特的基于信息的、有形或者无形的流程。尽管Amit将能力视为一种流程的理解仍然具有模糊性,但避免了Grant以能力界定能力的逻辑问题。我国学者项宝华指出:资源是那些能够由管理者所完全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被动的“使役对象”;而能力是最终会体现在具体个人或者群体身上的潜在、动态、无形、能动的可以胜任某项工作或活动的“主观条件”。
多数学者认为,企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逐步递进,一般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又是动态能力的前提,动态能力则是一般能力、核心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企业而言,一般能力是行业领域中企业普遍具备的能力,没有一般能力做支撑,企业是很难进入该行业领域的,更遑论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没有一般能力,企业就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和条件,但仅具备一般能力又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培育其他企业所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使得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核心能力的效应具有时效性特征,这既与特定时期内核心能力自身结构的稳定有关,又与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可能恒久保持不变,它时刻面临被学习、模仿,且有可能转变为一般能力的风险。一旦核心能力变成一般能力,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也就变成一般利润、平均利润,产品价格优势也就随之消失,企业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不断培育核心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动态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动态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其建构通常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作为典型的组织形态,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具有能力表现,但与企业能力不同,高等职业院校能力更能体现出社会性和人本性。根据企业能力理论,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即为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内外资源有效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活动体现出的主观条件。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并非是一种有形的实体存在,只有借助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具体活动才能够表现出来。正是通过这些具体活动,高等职业院校能力不断获得了提升和发展。按照企业能力层次理论,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可分为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格、模式的选择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科技研究、社会服务也要面向行业企业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