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材系列·经济学教程:中国经济分析(第2版)》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经济,并在分析中国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阐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包括经济学与价值论、企业产权与市场机制、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四个部分,是一本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传统经济学教材有很大区别的经济学入门教材。
在这部修订版中,保留了原来的价值论部分;产权理论和市场理论则由原来的两篇分设合并为现在的一篇;结构分析作了较大的调整,突出了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因方面的分析,特别强调了结构变化对增长及效率的影响作用;总量分析部分几乎是完全熏新写的,强调了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一方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征,另一方面深入考察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其特点。
刘伟,1957年出生于河南商丘,祖籍山东蒙阴。1978年春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在职)学位,1984年夏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同年兼任经济学院副院长,2002年任经济学院院长,2006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5月至今任北大副校长。
主要学术领域是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三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获首届全国青年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胡绳奖)。
主要学术性兼职包括:教育部学科评议组经济学委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经济科学》杂志主编等。
第一篇 经济学与价值论
本篇概要
学习目标
第一章 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论
第一节 什么是价值
第二节 为什么劳动价值论曾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的价值论的转变
第二章 马克思的价值论究竟要说明什么
第一节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质
第二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直接说明什么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历史新挑战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与公有制市场经济兼容的矛盾
第二节 非物质产品生产劳动具不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
本篇重要提示
本篇总结
本篇思考题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
第二篇 企业产权与市场机制
本篇概要
学习目标
第四章 什么是产权
第一节 西方学者关于产权的定义
第二节 定义产权范畴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社会、所有制、所有权的基本思想
第五章 西方产权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第一节 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系统提出
第二节 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新进展
第六章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所有制结构的变换
第二节 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第七章 产权与市场、企业的关系
第一节 市场经济对产权制度的一般要求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产权界定
第八章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体制性矛盾
第九章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的产权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产权主体的缺陷
第二节 私营资本产权缺陷的危害
第十章 何谓市场经济
第一节 对市场经济内涵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功能
第三节 两种不同的市场秩序观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
第十一章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
第一节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
第二节 应当以怎样的历史价值取向认识和推动改革
本篇重要提示
本篇总结
本篇思考题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
第三篇 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四篇 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
任何企业,不论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由于各种原因都可以产生X无效率的情况。企业管理人员可能缺乏将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动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未达到最大利润的现状感到满意,也可能是有更容易的办法赚取高额利润,或者认为稍低的成本与稍高的利润不值得花费足够的代价以促使中层管理人员和职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无论什么理由,许多企业及其管理可能受制于人们的惰性区域,接受效率不太理想的结果。虽然任何企业的管理都会受到这种惰性区域的限制,但实践表明,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企业使成本最小化的行动,没有面临市场竞争或完全受市场机制约束的企业那样坚强有力。后者必须接受市场配置资源的检测标准--效率,否则就会破产,难以继续生存下去。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保护,而且政府是国有企业唯一的股东,不会轻易让其完全接受市场检验(有可能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缓冲器,对成本最小化的激情会比完全受市场约束的企业小得多,因而使X无效率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为所欲为,比如企业内部到处是“窝工”、“出工不出力”、“相互扯皮”等。
从X无效率概念出发,可得到三点启示。第一,必须强调竞争。没有竞争,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人很可能停留在惰性区域之内,得过且过。竞争的重要性不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实际上涉及社会每一个成员。必须使职工感受到实际的竞争压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努力程度。第二,要尽可能使总目标与子目标协调。例如,企业强调某工作应当这么做,而某职工个人对其没兴趣,这样,目标就难以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看怎样处理不同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即使“存异”,也不影响效率。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原则不仅具有正面的、鼓励性的激励特点,更具有反面的、惩罚性的激励特点。第三,企业不宜大。传统观念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但是规模太大,总目标与子目标不一致之处可能越多,于是X无效率越严重。从企业的规模效益考虑,大有大的好处。何况,由于生产技术的特点,大的不一定能变小,于是就要研究企业管理体制问题了。权力下放,使下属单位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也能起到与基本决策单位变小相似的作用,这些都有助于让总目标同子目标较好地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