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进程中重要节点的思考。主要考察与小说文体特别是与中国古代小说特殊品格相关的基本要素,大略呈现中国古代小说这些基本要素在历史进程中的发生与嬗变,并试图揭示中国古代小说自身小说性特殊品格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中相关理念立场与*终选择可能存在的影响,探析这种影响对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历史走向和发展模式的意义。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小说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以及与历史、哲学、宗教等关系的细致梳理,也是以深入把握当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状的全貌为基础,以精熟当今世界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前沿为基础,以对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客观态度与冷静判断为基础而写就的。本书首次将研究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交流和对话,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分析与阐释,呈现一种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历史,因而更加接近在中国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本书观点独具匠心,分析另辟蹊径,且较深入,为文学领域的独创性研究成果,可作为此领域学者及高校师生案头参考书,会受到一定的关注。
熊明,1970年生,四川南充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文献、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与文献的研究整理,撰有《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中华书局2014)、《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等专著。
目 录
绪论 中国古代小说史书写的策略思考1
一、小说1
二、中国古代小说5
三、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创作实践10
四、历史人文生态中的中国古代小说15
五、立场、走向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生活史18
第一章 讲述故事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寻绎25
第一节 小说一词的出现与小说的渊源推想26
一、小说一词的出现及其原始含义26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科学界定30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推想37
第二节 故事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渊源42
一、题材类型的奠基43
二、艺术思维的渊薮47
三、情节范式的草创51
第三节 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渊源54
一、史学的发达与史书体制的多样55
二、汉魏六朝杂传与传奇体制58
三、史书四体与章回体制64
四、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备众体68
第四节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诞生74
一、《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74
二、杂史、杂传小说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诞生78
第二章 子史之间中国古代小说的身份追问85
第一节 班固《汉书·艺文志》与小说的子书身份86
一、《汉书·艺文志》与小说子书身份的确认86
二、《隋书·经籍志》与小说子书身份的巩固90
三、历代史志书目与小说子书身份的固化93
第二节 刘知幾《史通》与小说的史流身份97
一、刘知幾与小说史流身份的赋予98
二、小说史流身份的接受与认同101
三、小说史流身份与小说范围的扩展105
第三节 亦子亦史与小说的发展和困境108
一、亦子亦史与小说题材的扩大109
二、亦子亦史与小说师法史传113
三、史流身份与小说的困境116
四、子书身份与小说的困境119
第四节 从文类到文体与小说的文学文体身份123
一、文类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123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书写体制128
三、小说界革命与小说的文学文体身份的确立131
第三章 虚实之辩中国古代小说的自我塑造139
第一节 汉魏六朝小说的着意实录140
一、明神道之不诬与志怪小说的事弗空诬140
二、俱为人间言动与志人小说的言非浮诡144
三、人文风尚与汉魏六朝小说的着意实录148
第二节 唐人小说的有意虚构152
一、始有意为小说与唐人小说艺术创造的自觉153
二、幻设为文与唐人小说艺术创造的实质159
三、有意的实录标榜164
第三节 宋元明清小说的虚实相半170
一、文言小说与虚实矛盾171
二、历史演义与虚实相半178
三、神魔小说与真幻并兼185
四、世情小说与至情至理189
第四节 晚清小说的凭虚构造194
一、小说范围的扩大与虚实认识的趋同195
二、小说的文体身份与虚构性特征的共识201
三、小说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205
第四章 游戏三昧中国古代小说的功用期待211
第一节 思想的承载与知识的记忆212
一、明神道之不诬212
二、有补于人心世道215
三、以备史官之阙219
四、中国古代小说的思想承载与主题概括222
第二节 故事的讲述与生活的演绎225
一、作为小说的基本面的故事225
二、故事讲述的传统与标识228
三、故事讲述的技巧与效果233
第三节 人物的塑造与性格的突显239
一、人物的多样与解读的路径239
二、人物的设计与安排243
三、人物塑造的技巧与目标246
第四节 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250
一、游心寓目而无尤与小说的审美功能251
二、游戏三昧之笔与小说的审美创造256
三、天下之奇味与小说的审美境界259
第五章 走向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的地位迁移263
第一节 诸子十家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边缘定位264
一、班固《汉书·艺文志》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边缘定位265
二、边缘定位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困境269
三、边缘地位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机遇275
第二节 中国古代小说的平等追求282
一、比附诗文,强调小说的异馔之味283
二、比附经史,强调小说的参行作用289
三、小说评点,小说平等诉求的理论阐释294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300
一、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300
二、小说界革命的发生304
三、小说边缘定位的崩解与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310
第四节 翻译小说与新小说的勃兴317
一、翻译小说与小说界革命317
二、翻译小说与新小说321
三、新小说的出现与繁荣326
四、新小说的特征332
第六章 小道可观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性阐释337
第一节 史传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建构339
一、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情结339
二、史传体制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史传特征346
三、史传叙事策略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350
四、史传实录精神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真实的创造357
第二节 诗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品格363
一、诗骚情结与中国古代小说诗赋的引入364
二、诗骚意趣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意追求370
三、诗骚的抒情精神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寄托375
第三节 俗与雅的交响变奏382
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由雅向俗383
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拔俗向雅389
三、文言白话的交汇与雅俗的融合396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小说的多样化类型404
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阶段性与类型的多样性405
二、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408
三、传奇小说415
四、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423
五、章回小说428
余论 作为文学遗产的中国古代小说435
一、现代立场的回望与反思435
二、小说史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标本化440
三、鲜活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路径思考446
参考文献451
后 记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