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机制创新:一条独特的路径》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建立在对南平市十个县市随机抽查六个县市的两千多份调查问卷民意的基础上,从“两个反哺”的大视野来审视南平自1999年开始下派干部到农村,激活基层经济细胞,以外力激活内力,强制型与内生型制度变迁相结合,实现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党建等各方面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以人力资源反哺”为核心的农村工作新机制。
统筹城乡改革的可贵实践——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派送干部的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依靠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接着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社的道路。与此同时,通过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由农民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巨额的“原始积累”,为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中,邓小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把农村作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带动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胜利,也是邓小平理论的胜利。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人口为主体的欠发达国家,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改革开放的根本问题。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多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自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为第一阶段;自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为第二阶段。两个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但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了宝贵经验,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阶段改革的特点基本上是在自下而上的农民创造的基础上推进,大体经历了解放思想——群众创造——专家总结——领导认可——政府规范的过程。包括5项:第一是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使持续20年之久的“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解体,成为“农村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第二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使农村产业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武器”。第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四大民主,开创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先河,使农民找到了直接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诀窍”。第四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成为城市化扩展与建设的大军,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革命性举动。第五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为取消持续30年之久的统购统销制度,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创造了物质条件。这些农民的创造为中央调整政策、推进改革,确立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针任务提供了实践基础。这种自下而上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不“一刀切”。其好处是:成本低、风险小、效益好。这段改革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出来,就能创造出人间奇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有“顶层设计”。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休克疗法”中的“顶层设计”以失败而告终,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教训。
第二阶段改革的特点基本上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由上而下地推进。 第一是取消农业税费,减轻农民负担;第二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第三是推行合作医疗,增加覆盖面;第四是对粮食实行四项补贴;第五是试行农村养老金与最低生活保障费制度;第六是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七是有步骤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第八是增加扶贫投入,提高脱贫标准;第九是选派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当“村官”;第十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等。这些措施在第一阶段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进,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关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三十多年农村发生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就是在这两个阶段实行不同特点改革的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差别仍然过大。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不但未能同步实行农业现代化,反而是以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的,并且出现了“农业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三化”现象以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人群,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这已引起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
福建省南平市的农村改革是在上述全国的大背景与框架下推进的。南平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区,虽然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人力资源欠缺,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南平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个要害问题,从1999年起根据农村的需要,由林业、农业、科技、管理、人事等部门向农村下派干部,包括科技特派员、村支部书记、龙头企业助理、流通助理、金融助理五路人才进驻农村,在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企业管理、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也受到全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清华大学解安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多次深入南平农村做全面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这项改革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多种期刊上发表文章,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我有机会多次听取解安教授和李川同志的介绍,阅读他们的文章,深受启发和教育。这项改革坚持了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使其常态化与机制化,是排除了许多障碍和困难,来之不易的。它符合经济体制转型的趋势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创新性与超前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在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过程中,土地、劳力、资本三要素由农村流向城市,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势。我国在长时间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阻滞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使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成为“世袭”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形成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阻碍了城市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南平的这项改革是从人力资源入手,由城市流向农村,不仅为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创造了有益的经验,而且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禁锢”,促进城市人才资源流向农村,实现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结合,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第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违背的基本规律。在我国,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公务员队伍不仅层次多、分工细、效率低,而且权力大,又缺乏严格而透明的监督机制,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南平的这项改革是对克服这种弊端的有力探索,为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职能,建立高效的为基层和农民服务型政府,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党的根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此就需要建立深入基层和农民中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的呼声、总结农民创造的经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制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南平市的这项改革能够收到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实现与农民的“零距离”和“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以及“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成效,为在决策上防范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脱离实际的失误发挥“哨兵”作用。
第四,在农村改革中,农村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综合经营的局面,为此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南平市的这项改革,在选择下派干部时考虑到农村的这种需要,特别是针对农村的薄弱环节,可以收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第五,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不仅是毛泽东对城市知识青年提出的号召,而且也适用于党政机关的公务员。
南平市的这项改革,不仅为公务员提供了充分发挥才智的良好场所,实现“人尽其才”的要求,提高利用人力资源的效率,建立克服人才浪费现象的机制,而且为他们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长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各级党政领导选拔和输送经过基层工作实践的干部开辟了新的来源途径。
南平市通过这项改革建立起来的机制,还会随着国家与农村形势的变化继续向深度发展和广度延伸。即一方面在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为农村内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队伍,增加农村富有活力的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向上下左右延伸和扩展,形成鼓励和支持这项改革的机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创造新经验。
郭书田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高级经济师
2012年9月21日
第一章 导论
一、严峻的“三农”形势亟待突破单向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
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确保农业不被边缘化
三、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亟待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四、相关研究的简要综述
五、本研究调研概要和创新点
六、各章内容简介
第二章 南平机制:一项来自中观层面的探索
一、南平机制的产生背景
二、南平机制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三、南平机制的保障措施
四、南平机制的内涵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平机制在全国推广情况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
二、下派村支书制度
三、流通助理制度
四、金融助理制度
五、企业助理制度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平机制与国外“反哺”路径比较
一、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二、南平机制与国外农村建设模式的综合比较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平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人力资源反哺的理论逻辑
二、人力资源反哺的工作机制
三、人力资源反哺的制度绩效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平机制推广的意义
一、从全局层面来看南平机制对缩小城乡差别、破解“二元结构”有积极作用
二、从政府层面来看南平机制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实和地方政府的角色转换有重大意义
三、从农村层面来看南平机制对农村体制创新和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重要启示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附录一 本课题公开发表的成果
国内动态清样“五路特使”帮扶农村解发展难题——福建南平选派干部支农形成有效模式
用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访“三农”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解安
反哺农村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访“三农”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解安教授
人力资源反哺论——由福建省南平市相关试验引发的思考
人力资源反哺论之理论分析
谨防农村社会崩溃:亟待人力资源反哺——人力资源反哺论的运作机理
中国特色: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型
南平机制:一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政府规制
实现农村基本公共?务的有效供给——南平机制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启示
……
附录二 部分媒体报道目录
附录三 部分领导相关文稿
附录四 部分调研报告目录
附录五 系列文件目录
附录六 南平市相关决议、意见
参考文献
后记
图表目录
新西兰强调农业科研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新西兰财政预算中直接用于科技的经费占18%,科技经费中用于农业的占30%,并且对于每个企业科研创新项目的投入政府均给予50%的补贴。新西兰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行业组织等组织机构,它们分别承担了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等不同层次的任务。农业研究机构(包括各种农业类研究所和农业大学)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提供者,主要职责是产品研究、合同研究、分析测试服务、设备使用与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农业行业组织是新西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机构,它们既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费投资者,又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提供者,还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推广者。新西兰的农业行业组织力量非常强大,乳业、肉和羊毛、苹果和梨、猕猴桃产业等都有非常强大的行业组织。在新西兰农业创新体系中,农业行业组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提出具体的创新项目,而且提供创新经费,还积极推广创新成果。新西兰农业行业组织的发展得益于1990年新西兰政府颁布的《商品征税法》。该法规定,如果某行业有60%的从业者要求开展益于该行业发展的活动.该行业可以自行对商品征收额外税款用于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活动。农业行业组织根据《商品征税法》征收税款用于发展和提升产业的活动,这些税款的相当大部分用于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研发和推广项目。此外,农业公司也是新西兰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力量。通常,对于农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重大关键性技术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公共财政经费投资,农业研究机构来承担;对于实用性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主要由农业行业组织和农业合作公司投资,委托农业研究机构完成,或者成立专门研发机构完成。基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新西兰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的、赢利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新西兰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新西兰的农业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和函授教育。大学本科设有3年制的农学士和4年制的农理学士。农学士的专业性不强,但是生产性较强。农学士第3年每周有12学时的生产体系课,这一课程主要在农场完成。4年制所设的专业有农场管理和推广、植物生产、农业工程、水土保持、农业经济等。目前,新西兰农民大都受过初级和中级教育,许多年轻农民还受过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