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论丛(第2号)》对地处农牧交错地带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方言、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文献、文艺作品、黄土风情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黄土高原原生态的民间事象和农耕文化的精髓;揭示本地区在关中做都的周秦汉唐各王朝“南卫畿辅,北御戎羌”京畿屏障的战略地位;并通过资源开发、交通辐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区域协调等的研究,探索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国家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区域研究】
近百年来黄河中上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启示
关于陕甘边苏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以习仲勋南梁苏维埃政府地方治理思想形成为例
区域历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区域共同体研究
【岐黄文化】
黄帝冢陵庙传说钩沉及其相关问题
论延安时期中医药食疗的倡导与实践
【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
甘肃口头文学遗产概述
庆阳农耕文化研究四题
庆阳民俗文化生存现状及保护与开发关系探讨
明清时期陇东地区社会信仰及相关问题
庆阳香包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研究】
抗战时期的苏联援华与甘肃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群众路线与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旧址“荔原堡”名称辨误
【丝绸之路研究】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安定道
丝绸之路如何经过陇东地区?——张多勇丝绸之路陇山以东走向研究评介
【作品研究】
王符《潜夫论》的文本审美风格
《柳湖书院志》《重修柳湖碑记》二误
【豳地文学】
陪一碗酒坐到春天(诗歌)
黄土高原十二咏
大原长歌(诗)
豳风庆阳(组诗)
驿马关(散文)
无法分辨(小说)
《豳风论丛(第2号)》:
在此期间,作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习仲勋的地方治理思想逐渐形成,并在随后的关中分区、绥德分区和主政西北局期间,得到了极大发展。可以说,在南梁苏维埃政府之后,习仲勋更多从事的地方政权、土地革命、'组织群众、党的工作与统一战线等工作,这也与其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党的宣传和政府组织协调工作,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在广东开辟经济特区一脉相承。这里,仅从其在陕甘边苏区创建的区域结构特点中最显著的方面略加分析。
首先,从区域结构的要素分析的角度看。阶级基础是决定革命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的重要前提,怎样对待革命所依靠的阶级基础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性政治体系的建立,是以中国社会各阶级关系为基础,以中国革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为基础,从而其发展历程经由了大革命时期的“联合阵线”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再到抗战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主政权,及至抗战胜利后国共合作的民主联合政府,到解放战争及其胜利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系。因此,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目标任务,在特定区域条件下,正确选择、对待和依靠各自的阶级基础是考察执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怎样确定、对待和依靠各自的阶级基础,具体表现在怎样根据发展目标任务对待本阶级内部认识分歧、思想矛盾以及建设发展。1935年10月陕甘边“左”倾“肃反”时期,习仲勋对于“红军在前方打仗,抵抗蒋介石的进攻,不断取得胜利,‘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却在后方先夺权,后抓人”的做法刻骨铭心、痛心不已。1947年冬季,习仲勋对在各个解放区兴起的土地改革运动出现过激行为和现象,直言不讳地提出反对“左”倾行为。1967年,习仲勋曾给毛泽东写信,“大意说:现在斗老干部比我们当年斗地主老财还厉害,再发展下去,局面将不可收拾”。习仲勋晚年曾自我评价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有整过人,一辈子没有犯'左'的错误。”这种终其一生、一以贯之的立场、态度与行为,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对自身阶级基础的高度体认。
其次,从区域结构的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在阶级基础的条件下,怎样对待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乃至于对立性结构,不仅关系到革命前途,也关系到执政前途。有学者在研究中央苏区扩红运动时曾经说:“苏维埃中央政府是扩红‘发动机',地方是扩红‘蓄水池',社会团体是扩红‘扬声器、助产婆',个体是扩红‘兴奋剂',扩红运动反映了苏维埃时期的中央苏区国家、地方组织(包括群团)和民众之间三位一体的共存共荣效应,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整合成了一个坚固的共同体。”在苏维埃著名的“十大政策”中,习仲勋等制定了包括对民团政策、对土匪政策、对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白匪政策等,并根据其对待革命的损害和危害程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分化政策,有的坚决消灭、有的互不侵犯、有的不断内化。尤其是通过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外结构转变为内结构,从而在农村根据地创造了独特而有效的统战策略,甚至于通过对国民党的“两面政权”的改造,进而达到为我所用的根本目标。这种独特而有效的统战策略,在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对青海和新疆少数民族问题上也体现出独到性,并通过制度建设和国家权威下沉到乡村社会,对国家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