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中国的文化传统往往旌表忠贞之士,但名留青史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偏偏曾经是元末的进士、小吏。刘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越到六七百年前那段扑朔迷离的岁月,揭开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在民间,关于刘基的传说不胜枚举。在世人的眼中,刘基如同诸葛亮一样成了一个前知过去、后晓来世的神人,说他能未卜先知,精通谶纬术数,所以他的传说故事几近家喻户晓。但在当时,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刘基一生先仕于元,后仕于明,仕宦之路颇为坎坷。蒙古人当政时,刘基做过几任小官,然而郁郁不得志后归隐家乡:他在浙江青田,著书立说,以待天时。待到元朝气象渐微,各路群雄竞起,至正二十年(1360),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终于成就千秋大业。他擘画帐中,谋奇策胜,成为朱元璋身边诸葛亮式的人物。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刘基被朱元璋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但他没有得到应有的爵位,后仅仅被封为诚意伯,俸禄与别的开国功臣相比也很微薄;而且因为刘基才能卓著,还经常受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右集团的排挤,甚至迫害,因此,苦不堪言。其晚景凄凉,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
明朝廷对刘基总的评价是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堪称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明中叶杨文懿公杨守陈在《诚意伯文集序》中则盛赞刘基比汉代的著名谋臣张良和唐代勋业赫赫的宰相房玄龄更加杰出: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那么,为什么刘基在生前仅仅被授予伯爵,而在去世了那么多年后却突然声名昭显?为什么刘基不能够一直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宠爱?这恐怕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刘基的籍贯是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县)武阳村,在元朝时虽只任过微职,但也属于遗臣。换言之,刘基在朱元璋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贰臣。而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显然,当年跟着他起兵的一些家乡将士会更多地得到朱元璋的眷顾和倚重。于是在明初出现了一个显赫的政治集团,即淮右集团,这个集团的主要人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以及胡惟庸都是淮右人。可以说,也正因为有了朱元璋的偏袒,所以才有了明立国后李善长和胡惟庸等对刘基的迫害。
与此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的刘基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胡惟庸闻讯,派医生给刘基看病。后来实在是病入膏肓,朱元璋一纸诏书恩准刘基归老青田,并派专人护送他回家。到家不久,刘基便与世长辞了,一代国师就这样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第 一 章
聪颖少年初入仕途
出生于元中期的刘基,年少时博览群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聪明过人,为了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相继中了秀才、进士,步入仕途的他看清元朝廷的黑暗腐败后,毅然决定辞官归乡。
奇才出世 ·002
聪明过人·004
石洞明理·009
中了进士 ·012
二辞官职 ·019
怀才不遇 ·034
第 二 章
韬略过人知遇新主
经好友举荐,刘基再次入仕,讨伐方国珍,初现其过人的军事才能,由于谏言得不到采纳,弃官归家而作《郁离子》,虽然归隐在家但对外界的动态无所不知,好友推荐,朱元璋三请出山。
百战奇略·048
威震方党·051
著《郁离子》·075
洞时察世·083
三请出山·088
第 三 章
初建勋业出谋划策
初到应天后,刘基就显示出其高深的军事才能,深得朱元璋佩服,一败陈友谅,再败陈友谅,成为辅佐朱元璋的功臣,自幼熟读兵法的他帮助朱元璋一次次度过危机,再次彰显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
龙韬虎略·096
二败陈友谅·101
佐命功臣·113
衢州解危·120
取义招安·129
献策退兵·133
第 四 章
平定天下创立帝国
为了拯救广大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刘基西平东讨,南征北战,扫平江汉、张士诚和元朝廷等残敌,并拥立朱元璋为吴王,选址建都,帮助朱元璋创立了大明帝国。
西定江汉·138
扶正吴王·162
东平士诚·173
南征北伐·200
天子之言·208
开国大明·213
第 五 章
良臣归隐
功成名就的刘基在天下太平之后,欣然拒绝高官厚禄,前车之鉴让他深知劳苦功高的下场,所以他选择了归田养老,但最后也未能逃脱,遭到迫害,一颗巨星从此陨落。
治世功高·222
功成身退·236
巨星陨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