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共收录文章63篇,大部分为作者在交大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亲历的事件、交往的同事以及对于校史研究的成果与体会。这是一本介绍和体会交大历史的普及读物,可供社会各类群体了解交大之用,也可成为有关领域学者的参考用书。
范祖德。1931年9月生。浙江嘉善籍。1948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8年秋考入光华大学法律系读书,地下党总支委员。建国后在北站区委工作。1955年春调入交通大学,先后任系总支书记,校宣传部长,政治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负责人。校党委委员。1977年调市招办工作。1978年参加筹建交大机电分校。1979年回交大任计算中心主任,基建办主任,副校长级总务长、校二部主任,副校长等。1993年春国家教委调参加浦东开发。65岁时本人提出辞职,获准离休。
历史文化篇
论交大传统——上海交大校史的亮点
南洋公学的亮点
敌后交大与后方交大——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
交大地下党
交大分设西安、上海的故事
“中体西学”与“兼容并蓄”的比较——兼谈老交大办学思想的影响
交大文化的传承核心:中是体,西是用
“名校”问题面面观
交大有没有“校训”
交大的“霸王课”——百年普通物理
研究中国高校变迁的样本之一
研究校史也要解放思想
大学文化与“问题文化”
招商局与交通大学
说说“思源致远”
上海交大120年历史源远流长
改茧开放篇
邓小平与上海交大
1977年恢复“高考”的故事
建设“包兆龙图书馆”的故事
“中国要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由来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初创时的故事
相聚
“欢乐相聚”开场白
校园周边的一件环保公案
上海交大,30年的解放思想
上海交大30年的巨变
按国家需要办学的底气是“基础厚”
交大管理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几个交大校史问题的现实参考
教育不要折腾
人物春秋篇
辛亥革命白毓岷烈士与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弘一法师)与交通大学
寻访一首“校歌”
蒋介石与交通大学
浓彩重墨的曲折人生——交大最早的共产党员张永和
老交大体育名师韩国人申国权教授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
汪道涵市长的学者风度
读《老先生》
风雨过来人——王嘉猷同志
估计交大人不知道的故事
与严唆教授的三年共事
我的和尚朋友——画家传法法师
六十年来的交大一把手
附录
从我的经历谈人生——与交大密西根学院研究生座谈
“老有所为”和“创新争优”
退休以后,开心第一
实地看世界,
迷人的人造之“谜”
江南新园林“静思园”散记
交大女子元老篮球队出访北美纪实
去太原看卫星发射
回忆黎明前光华大学地下党的斗争
忆廖世承校长
“失去”的三位中学同学
晚霞
《故事交大》:
一、老交大的“老”1895年和1896年,清末高官、洋务派核心人物盛宣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创办了二所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这是中外公认的,教育史上已有定论的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两所大学。
老交大的“老”,首先就是历史老。
盛宣怀办南洋公学有明确的办学目的:“自强储才”;有完整的办学理论:“中体西用”;有清晰的培养目标:“致远大才”;有可行的操作办法:“开放引进”。盛宣怀在办学过程中顶住各方压力,克服种种困难,从皇帝到学生他都直接面对,讲道理,做工作,办起了两所大学,而且办成功了,在中国近代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开创性一页。盛宣怀是一个有大手笔的爱国的大教育家。1986年版交大校史把盛氏当作一位没落的官僚来写,没有一处说他是教育家。有一次我问研究盛宣怀的权威、《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教授:盛宣怀是不是教育家?答复:“当然是教育家,而且是先进教育家”。为此夏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说盛宣怀创办交大时的故事。首先为什么叫南洋公学?当时中国除私塾外,各省、府、县办了不少书院,书院是中学性质,以后也都改称中学。1895年盛在天津办了北洋大学堂。第二年在上海办大学上奏时却叫“公学”。盛说:“西国以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盛的奏折上说了经费由他筹集,但没有解释“公学”取名的道理。光绪很高兴批了一段:“京师、上海两处,既准设立大学堂,则是国家陶冶人才之重地,与各省捐设立书院不同,着由户部筹定的款,按年拨给,毋庸由盛宣怀所管招商、电报两局集款解济,以崇体制”。就这样,南洋公学一开始定位为“国立大学”。校名问题光绪没有表态,但明确这是办在上海的“大学堂”。光绪批准后,有人问盛氏是否改称“南洋大学堂”,盛说还是叫南洋公学。9年以后即1905年,马相伯先生办复旦,私立性质,仿照南洋,校名也定为“复旦公学”。
为什么盛要坚持称“公学”?盛办了北洋大学堂后发现全由国家拿钱就得全听北洋大臣和清政府管学官僚,而和这些人难打交道。而且政局动荡,主管大臣随时可能变化,盛也随时会失去对南洋公学的办学构想和控制。盛的思虑不是多余的,盛创办的天津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体制上属天津海关道,完全官办,盛也以天津海关道身份兼任学堂“督办”,但不到一年盛调离天津海关道,督办也由继任海关道的官员接任。盛失去了对北洋大学堂的领导和控制。1902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袁借口南洋公学发生学潮,要盛停办南洋公学,但终因南洋公学不属中央政府具体“部”或什么“道”主管,被盛顶过去了,但招商局、电报局拨的经费由于两局已被袁控制而被袁停发了。盛宣怀取名“公学”起了作用,躲过了袁世凯的封杀,但也留下了后遗症。1901年清政府出台了一个《钦定高等学堂条例》其中没有“公学”的定位,即“公学”是高等学堂、大学堂、还是中学堂,不明确。盛一看苗头不对,当即上奏光绪要求改名为“南洋高等公学堂”,这次光绪批:“管学大臣议”。管学大臣却来了一个议而不决,不了了之。拖了三年清政府才批准改名“商部高等实业学堂”,校名中出现“高等”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