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兼书家曲彦斌近十几年来所研究的金石文章,文章所论列的篆刻作品,多为文人学者的藏书印,或与书,与学问有关的闲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方寸箴言发微脞录、书人书话故事丛议、藏书印藏书铭谭屑、印言印艺印人故实。每一个藏书印虽只有寥寥几句,但涵盖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作者旁证博引,议论宏富,给人提供不少的文化史常识。此书对金石爱好者以及文化史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
作为前言或书序,例当首先解题。所谓“石韵”,即汉语言文字独有的金石篆刻艺术及其印文意蕴、韵味。“卮言”者,又写作“卮言”,自然随意之言,或支离破碎之言,语出((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玄英疏云:“即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实乃杂议漫谈。这些“卮言”,又不免习惯性地常常“掉书袋”,引点儿古诗名句之类,还不算是正儿八经的“诗话”,正所谓“卮言我不如庄惠,终日观鱼只有诗”(元·许有壬《作乐导水·倚槛观鱼》)。
这本小书所辑,是数年间刊发于《文化学刊》封底篆刻的系列学术随笔。这些文章,或关于封底篆刻及其印文内容的艺术评介,或因文章题旨而选用的封底篆刻,皆与篆刻相关联。遗憾的是,虽说每期封底例行刊印一方篆刻,却因时间精力所限而未能逐期撰文与之链接,如今结集则难称臻美如意。或许,正因世上事难以尽善尽美才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与渴望。尽管如此,这些篆刻和文章仍是伴随《文化学刊》一路走来而结下的果实。
各篇文章皆对应一方篆刻,或是穿插数方篆刻。相应的文章,或因篆刻作者乃至使用者为文,或以印文为话题抒发开来,依内容大体编作四辑。一、“方寸箴言发微脞录”。如《咏叹“文采风流”诗话拾掇》《徐三庚的读书印及其他》《范文正家风:“俭廉恕德”》《王艮与李贽的“乐学”理念与境界》等。二、“书人书话故事丛议”。如《“岂为功名始读书”故实琐议》《“愿读人间未见书”清议》《幼曾厌学的读书种子叶德辉》等。三、“藏书印藏书铭谭屑”。如((人生不用觅封侯,百城高拥拜经楼》《禄易书,千万值。小胥钞,良友贻》《昔司马温公藏书甚富,所读之书终身如新》《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等。四、“印言印艺印人故实”。如《邓石如的篆刻“我书意造本无法”》《丁敬的篆刻“竹解心虚是我师”》《吴昌硕的篆刻“文章有神交有道”》等。
曲彦斌,原籍山东蓬莱北王绪村,1950年生于辽宁沈阳市乳牛馆胡同。曾出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创所所长暨中国典当研究中心主任(2001)、研究员,《文化学刊》杂志社创刊社长兼总编辑(2006),曾当选中国民俗语言学会首届会长兼中国隐语行话研究会首届理事长(1991)以及辽宁省民俗学会会长。
题跋与解印(代序)
十年气息一日芳(自序)
【方寸箴言发微脞录】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冷板凳”之“冷趣”絮语
散议“好人好事”
咏叹“文采风流”诗话拾掇
论“小人”之“小”
徐三庚的读书印及其他
范文正家风:“俭廉恕德”
王艮与李贽的“乐学”理念与境界
“班门弄斧”二解
话说“特立独行,刚介有守”
“敬事”:东西方共有的传统
【书人书话故事丛议】
感悟“书痴”
读书之于养生疗疾
杂议“床上书连屋”
诗说杂议“隐士一床书”
“岂为功名始读书”故实琐议
“愿读人间未见书”清议
幼曾厌学的读书种子叶德辉
“音律书酒”与“图书琴壶”
【藏书印藏书铭谭屑】
人生不用觅封侯,百城高拥拜经楼
禄易书,千万值。小胥钞,良友贻
昔司马温公藏书甚富,所读之书终身如新
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
何以“悔不十年读书”
误书细勘原无误,不校校书比校勤
难能可贵的藏书家“三德”
嗜古富藏尽在为国传古
韩昌黎与“天一阁”及其他
“学然后知不足”摭谈
【印言印艺印人故实】
文彭的篆刻“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邓石如的篆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邓石如的篆刻“有精神谓之富”
邓石如的篆刻“我书意造本无法”
丁敬的篆刻“竹解心虚是我师”
吴昌硕的篆刻“文章有神交有道”
吴昌硕的篆刻“鲜鲜霜中菊”
许容的篆刻“兴酣落笔摇五岳”
陈鸿寿的篆刻“好书到手不论钱”
张在辛的篆刻“笔研精良人生一乐”
吴涵的篆刻“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
齐白石的篆刻“流俗之所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