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传记小说,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为徐志摩立传,且选择了一个最能表现徐志摩的本质特征的方面,那就是他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以此为纲,牵出徐志摩的一生和他身边对他影响深刻的许多人物,如王赓、梁思成、陈西滢、张幼仪、梁启超、林徽因,等等。小说对徐志摩的一生作了真实的、生动的、戏剧性的、有意义的铺叙,用生动的语言将每个人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以史料为基础,又非史料的堆积,作者将一个个人物写得鲜活,一段段感情写得生动,是一部可读性很高的作品。
邹吉玲,女,籍贯江西宜丰。大学习医,但志在文章报国。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艺术网艺术顾问。其于诗词歌赋,长篇小说、散文、对联等均认真探究,著书多种。如《香艳断肠词》《红妆词》《春江花月夜》《红闺春恨》《徐志摩与陆小曼》《旷世才子空遗恨》《乱世烽烟梨花雨》《红妆诗卷·咏物篇》《红妆诗卷·情诗篇》《红妆诗卷·自由体新诗篇》《红妆联》《青原阁笔谈》(散文·小品集)等。
序·一
序·二
开篇 孝子阿欢扫墓来
一 一派新潮开喜宴
二 拜师来就梁启超
三 海外初识林长民
四 才子赢得玉人心
五 爱海绵绵枉断肠
六 相思已是著心弦
七 玉人桃花扇底风
八 难将利刃断情根
九 愿结知己慰生平
十 解佩有心君不知
十一 问世间情为何物
十二 恨不相逢未嫁时
十三 一宵春暖石榴裙
十四 算来总关风与月
十五 落花声里忆人时
十六 十二栏杆都倚遍
十七 断肠人儿在天涯
十八 此情可待成追忆
十九 闺中女儿惜春暮
二十 义结金兰姐妹情
二十一 此心已经属檀郎
二十二 不关风月自多情
二十三 韶华不为少年留
二十四 海粟京都访名姝
二十五 又隔蓬山十二峰
二十六 为反封建共举杯
二十七 叔华叔华奈汝何
二十八 月圆花好照人还
二十九 只羡鸳鸯不羡仙
三十 恩师请息雷霆怒
三十一 花花世界上海滩
三十二 谁解春宵翻作恨
三十三 达夫携妻访旧交
三十四 康桥寻梦难回首
三十五 不堪桃李泣春风
三十六 愁绝萱草谢北堂
三十七 小曼奔丧风波起
三十八 红尘自有冰雪情
三十九 旧时伊人情不了
四十 赢得桃李满天下
四十一 芳草天涯卿忆我
四十二 阑珊芳事三春雨
四十三 扶桑此日乘云去
四十四 惊天噩耗动地来
四十五 一宵流尽红颜泪
四十六 举国文坛起哀歌
四十七 鹤驾已随云影杳
四十八 鹃声犹带月光寒
四十九 红粉知己情意长
五十 遗文编就答君心
五十一 青春形象永不落
尾声 长留春风惠诗林
跋
《徐志摩情传:民国言情小说》:
第二天,张幼仪在公公面前做起说客来了。她说了许多让丈夫继续求学的道理,认为远则利其国,近则光其祖,直说得徐申如频频点头,向张幼仪道:“难得你如此贤惠,实乃我们徐家之福也!只是,志摩不在家,你少一个帮手,担子就更重了。”张幼仪道:“公公放心,幼仪能够胜任,那些员工都很听话的。”“那就好,那就好!幼仪,你告诉志摩,我已经同意。多读些书总是有好处的,当下虽提出实业救国,但如果没有学问,也是枉然的。”张幼仪高兴地把好消息告诉徐志摩,并为他把书房打扫得窗明几净,让他安心预备功课。徐志摩本不善经商、理财,已被那些账目、产品等弄得头昏脑涨。今托夫人之福,可以摆脱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而与文房四宝打交道了。但徐志摩天性活泼好动,让他独守萤窗雪案,空对青灯黄卷,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到何处唤取红袖添香伴读书呢?又有谁共他曲水流觞,闲庭信步,吟风弄月呢?妻子张幼仪,每天家里家外地忙碌,连梳妆打扮都没有闲情,哪还有兴致与丈夫交谈文墨。切磋学问,阳春白雪。一唱一和呢?因此。徐志摩虽称其贤,却忧其腐:道其端庄有余,恼其风韵不足。张幼仪也感觉自己与丈夫越来越远了。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矣”,可是自己在诗词歌赋、在文学艺术方面缺少天分,如何是好?二拜师来就梁启超1916年,徐志摩考取了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
选读科目有法律基础、逻辑学、心理学、文学等。次年,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随同转入北京大学法科,旁听政治学,另加修法文、日文等课程。当时,大学者梁启超先生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他学贯中西,文占鳌头,声名远播,为一代宗师,不少学子都拜倒在他的门下。于是有一天。徐志摩理了发,换了件洗得干干净净的绸长袍,夹着一《徐志摩情传:民国言情小说》,欣然来到清华园。见了梁启超先生便恭手作揖道:“晚生才疏识浅,慕名前来就先生门下,望先生不弃!”梁启超手执书卷,端坐于客厅中,他身穿一件肥大的长袍,仙风道骨,神采奕奕,双眼炯炯有神,秃头顶宽下巴,面容温而厉。他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彬彬有礼的翩翩少年,说“你请坐。”问过姓名后,他爽朗地笑道:“哦,你就是徐志摩,不错,不错!你的文章我已经读到过,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还懂英文。”徐志摩欠身道:“先生过奖了,弟子不才,恳请先生栽培,实仰慕先生尊名已久!”“你喜欢我的文章?”“实不瞒先生说.您的‘新民体’文章,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譬如那篇《少年中国说》,真是文采风流、气势磅礴,如朗朗之皓月,似滔滔之江水!”徐志摩说着,不禁背诵了起来,“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日老大帝国,再则日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梁启超见面前这位青年学子将自己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甚是欢喜,当场很乐意地收下了这位学子。
徐志摩高兴得倒地就拜,说道:“感先生爱人以德,不以不肖而弃之也。敢不竭跬步之安详,以冀千里之程,而有愧于圣门弟子乎!”果然是名师出高徒!从此徐志摩学问大进,竿头百尺,很快成了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得到梁启超之器重,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而岁月如流,匆匆的两年大学生涯过去,已抵五四运动之前夜——1918年。
时国难方殷,思想解放,欧风美雨,纷至沓来。
思想界呈现一派空前活跃的景象。徐志摩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把救国作为己任。他认为当乘年轻之时,抵掌慷慨,破浪乘风,出海留学求取先进,而后用之于国为乐。加之梁启超先生也不断激励他。于是,这年秋天,他告别了师长学友,拜别了恩师梁启超先生,回到硖石家中,与父亲妻儿话别,准备赴美留学。
张幼仪依依不舍,儿子阿欢(徐积锴)出生刚满百日,还未见过爸爸的面呢,今天一见面又要分离,且是远走高飞,将来海天相望!但她并不愿因儿女私情影响徐志摩的前程,她明白夫君这次远行是背负祖国命运的!因此她强作欢颜,准备为丈夫打点行装。
徐志摩瞧见襁褓中的儿子,欢喜地抱在怀中亲了又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