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临床医话类著作,内容包括:医友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
张志远,生于1920年,教授、主任医师,山东德州人,幼学先秦诸书,读经、史、子、集,在父亲寒江遗翁、业师耕读山人指导下步人医林。1957年始先后在山东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妇科学》《中草药》《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曾任中医系顾问、教研室主任、国家卫生部中医作家成员、全国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会顾问,系山东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聘为顾问、方药总编辑、荣誉博士。业医七十余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发表论文400多篇,主编、主审、著述医籍18部,曾获国际医学会议奖。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下册)》:
517.巧用四大天王
经方家虽尊麻黄、石膏、附子、大黄为四大天王,应用不当,则戴不上桂冠。麻黄发汗,单投功力不显,和桂枝组方,则开鬼门、启腠理,且不影响利尿;石膏量大、配伍他药,溶解度高,只开一味,几乎不溶于水;附子因炮制太过,其效丧失三分之一,难起回阳作用;大黄人药,用量稍小,仍居霸主,能坐山称王。因此要注意副手、剂量、加工问题。
老朽临床,凡风寒感冒给予麻黄时,均加桂枝,二者同等6-12克;石膏30~60克,添知母、青蒿、大青叶、重楼、竹叶、板蓝根;附子补命门火,生用久煎,温里驱寒师法四逆汤,汇人干姜,再加肉桂、吴茱萸,提高治绩;大黄单用或置于他方,都会立竿见影,若利肠通便,煮沸二三分钟即达到药力标准,超过半小时,泻下就可降低百分之四十。
518.小青龙汤主治对象
《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含麻黄、白芍、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均半升,从量上看,以疗呕恶、痰喘、咳嗽为主攻方向,发汗解表居次要地位。且麻黄平喘,亦非专为开鬼门、启腠理而起用;因此,无有外邪侵袭,也可给治内服务。业师“耕读山人”常不囿于风寒,凡水饮、痰涎、肺气失于宣泄,皆开本汤。其中五味子打碎人煎,辣味溢出,改变收敛,由于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大量运用不致发生投鼠忌器,30克划界,很少感到不适或大便秘结。
1975年老朽于山东医学院诊一教授,有支气管炎史,此次哮喘发作,异味刺激、吃了海鲜,喉内痰鸣、张口呼吸、咳嗽较轻,西药未效,乃转中医。即书小青龙汤予之,将五味子增到30克,每日一剂。连饮六天,就病去人安。痰饮存在不可服五味子之说,应当打破,要重新认识它的临床价值。
519.准古酌今视为规律
时方为经方的发展,时方派乃经方家的学术转化,一个源流、两个体系,非冰炭、水火互不相容。天士翁所言温证邪在气分,实际就是参考《伤寒论》热人阳明的传变,亦投白虎与承气汤;调理胃病,重视濡润、凉降,开瓜蒌、石斛、沙参、石膏、枇杷叶、半夏、粳米,师法了竹叶石膏汤;疏通络脉用虫类药物,脱胎于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应看做经方再现、局部缩影。魏之琇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生地黄、川楝子)施治口干舌红,胸、脘、胁痛,泛酸吐苦,则是仿照麦门冬汤化裁。因而说都不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杏林登高,运用了前人的梯子,数典忘祖的思想,不应存在。
1963年老朽于济南诊一大学女子,因癔病放弃攻读研究生,无故悲伤,夜间易惊,对空说话好似念咒,精神、行为十分异常,人们怀疑鬼怪附身;饮食、二便、月经均无变化,曾吃镇静药,时发时止,乃叩门中医。当时遵照甘麦大枣汤增入后世习用药物予之,计甘草30克、大枣30枚(擘开)、浮小麦100克、龙骨30克、石菖蒲15克、桂枝10克、郁金15克、胆南星10克,祛痰、活血、养正、补血、潜阳、开窍,攻邪扶正兼施,日饮一剂,分三次用。连服十天,没再更方,病情大减,逐渐获愈。若不传承《金匮要略》,准古酌今,恐乏此效。
520.调理手足发凉
山东医林先贤黄坤载,精通经典,信奉四圣人,著述等身,有独到见解,是东夷地区一面旗帜。重视人体功能,擅长温补,强化动力,被误为“贵阳贱阴”,划入火神派的帮办,殊欠公平。清末、民初湖南医家将其推出,传播大师学说,一时风起云涌。黄氏名作十一种,遍行三湘。令人感慨的是,桑梓齐鲁,却很少问津,渊沉无闻。
老朽根据他的论点,强调脾主中州,似车轮运转,辐射四肢。诊一内科同道,大病之后身形虚弱,手足发凉,从无热感,表现营养不良。时值1961年春天,介绍试吃《伤寒论》理中汤配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开了人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5克、细辛6克、桂枝15克、川芎15克、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甘草6克、大枣20枚(擘开),每日一剂,分三次用。突出当归、川芎、桂枝通络活血,干姜、吴茱萸温里驱寒。连服二十剂,病况转佳;将量减半,继续未停,共两个月,手足变暖,基本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