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草》精选作者2001年以来在《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社会科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的随笔。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的某些现象有感而发,执笔努力做到有问题、有见解或有新材料。本书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呼唤;行文努力接续中国散文传统,简洁生动而不失深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社会意义。
张利民,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笔名张天行,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研究。著有《文化选择的冲突》、《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合著)等。参与策划、编辑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等丛书。1993年《文化选择的冲突》一书获中国社科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奖;1995年参与编注的“中国启蒙思想文库”丛书(共20册)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论文“文化差异的本质与根源——陈独秀梁漱溟胡适的思考与困惑”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论文一等奖;1999年,论文“五四启蒙思想家的化约倾向与突破”获“卓达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规矩草》:
哲学是一把圣火
哲学界正在讨论“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在一般人听来也许不好理解,哲学不是已经发展演变两千多年了吗?怎么连哲学是什么都搞不清了?然而,每一位深人理解哲学的人都明白,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可能带来哲学研究上的转变或突破。面对这个重要问题,哲学家、哲学史家自可以摆开阵势,严肃、认真地探讨一番。我们也无妨说一点有关哲学的闲话,或许对大问题的思考不无启示。
在当代中国,哲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好像很普及,人们似乎都知道一点,一开口便是矛盾、斗争性、对立统一……同时,人们对哲学又有不少的误解,于是,哲学便有了或大或小的故事。
我的老师、前辈多已六七十岁,常听他们讲,当年报考大学哲学系都是第一志愿,而且是中学班级的优秀生,数理化成绩是很好的,言谈之中充满了自豪,话题转到近些年的高校,则不免摇头,报哲学系的少有第一志愿,多为第二、第三志愿,进了校门,一些学生还不安心,想办法转到别的实用专业,可见哲学的危机在高校就显现出来了。最近,一位前辈讲述了一段切身经历:他有一位亲戚的孩子成绩不好,参加高考报别的专业没把握,就想报哲学,这样考试容易些。亲戚打听到的消息,大学录取学生,哲学系往往是分数最低的。亲戚征求他的意见。他考虑了一下,认真地回答说:成绩不好报哲学就更学不好,走上社会更不好办,不如报师范类等院校,将来踏实地干点实际工作。谈话之中,这位前辈颇有感慨:哲学怎么沦落成这个样子,竞以为学不了别的便可来学哲学。他并未因哲学门庭冷落,而告诉他的亲戚学哲学如何重要,从而引人入门,以壮大哲学研究的队伍,而是指给他一条平实的谋生之路,这对那个学生、哲学界都是有益的。
这么说来,似乎都是令人泄气的话,但也有令人鼓舞的。
有两个博士研究生。一位学经济的对另一位学哲学的不无同情地说:你研究哲学,研究来研究去,能有什么用?换一般的哲学弟子,面对此问,多半没了士气,与人一起唠叨哲学的无用。没想到学哲学的这位毫不示弱:你搞经济,用的数据多是有水分的,能研究出什么真学问?告诉你吧,一个人要是不学点哲学、不懂点哲学,这辈子算是白活了。那位学经济的闻听此话,哦哦了几声,竟接不上话来,不战而退。
时至今日,这位同行朋友讲起,仍一脸的昂然之气,仿佛一位侠客述说一剑封喉的辉煌。话不一定全对,但这种为从事哲学研究而自豪的气概,不很令人佩服吗?毋庸讳言,这种热情自豪是一些研究人员身上所缺乏的。
这位朋友毕业不久走上了领导岗位,与之相谈,自云,用哲学的智慧指导工作,在领导岗位上,德便是一种才……对领导工作,颇有一些不同于时俗的理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的力量。单位里新分来博士毕业生,他的本科并不是学哲学的。我问,为什么转到哲学研究来呢?他回答:喜欢。从每次上班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可以看出这是他的真心话。这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必将推动他在哲学的园地里耕耘、探求,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再过几年,自己也可以指导研究生了,我想,在招考学生时,除了看他的基础知识、一般能力外,还应该注重考察他对这一行业的热情,在决定研究成绩大小的因素中,这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对于为了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者,也应像那位前辈一样,劝他选择更实用、更容易赚钱的专业。
哲学曾红火热闹过,也正经历冷落。客观地说,红火之时,并非全是幸事,冷落之中,也并非全无希望。撇开浮面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时代、社会的发展都在呼唤着真正的哲学,世界的迅速发展,提出若干时代的课题需要哲学来回答。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哲学占据核心的地位,哲学的重大飞跃,必将推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文化领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社会生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很多变化,精神生活必将更丰富、更复杂,迫切需要哲学来引导、调适,如果哲学放弃影响或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迷信、邪教等落后文化便会乘虚而入……一位领导干部在与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谈话时,述说了自己对哲学产生兴趣的过程、研究哲学的体会,他充满深情地说:哲学是一把圣火,她不断地在召唤人们,你要靠近她,难道还怕她的灼热吗?是的,哲学就是照亮时代、人生的圣火。哲学工作者的工作,正是以自己的思想或智慧让她烧得更亮!一旦你深爱她了,便会与之一起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