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考研专业课经典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根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编写。每章内容分三大部分:一是根据历年考研真题,分析每章考查情况、命题规律,梳理每章知识脉络,提供复习指导;二是根据考情分重要和一般考点,精讲每章知识,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并针对重点难点附赠视频讲解,扫扫二维码,便可直接观看;三是针对考点按照考研题型,选编经典试题,使考生能够讲练结合,进一步巩固知识,加强记忆。因此,《学府考研专业课经典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本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之一,在整个人文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许多高校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本书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用书,主要针对报考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而编写。本书主要以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了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编写而成,基本涵盖了当前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中国文学史》科目命题的全部内容,可以有效帮助考生系统、快速地进行复习。
本书各章主要分为考情分析、考点精要、易错辨析三大模块。
“考情分析”部分包括四个栏目。“考试概况”主要统计各大高校在相关章节、知识点历年命题的频率,指导考生辨析该章节知识点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命题规律”总结相关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的命题形式,并且根据历年高频考点预测考试重点,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复习计划;“考点清单”中列举了本章重要考点,串联成知识体系框架,方便考生提纲挈领地掌握本章知识;“复习建议”则旨在为考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保证考生高效学习。
“考点精要”部分,主要以考点为线索总结教材内容。每个知识点都有可能作为一种或多种命题形式出现。本书根据历年考研的命题频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裁剪取舍和部分改易。在对知识点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本书还搜集了各大名校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常考题目,作为“典型例题”,并以“答案”或“解析”的形式为考生做了基本的答题思路讲解,帮助考生即学即用,加深记忆。
本书部分章节还设有“易错辨析”栏目,主要选取本章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辨析,这些往往是考试中的易错之处,特地单独讲解,帮助考生加强理解和识记。
希望本书能为众学子考研复习尽到绵薄之力,同时此书也能够作为本科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步资料,然而书中可能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金榜题名!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四章 诸子散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第二章 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坛
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与民歌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三章 中唐诗歌
第四章 晚唐诗歌
第五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六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七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词
第二章 宋诗
第三章 宋代散文
第四章 辽金文学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 元杂剧
第三章 元曲四大家
第四章 南戏
……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学府考研专业课经典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1.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情节离奇的小说,容易作出附会的解释,清人所论,“或云劝学,或去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近时研究者,又有从“反映农民起义”或“反映市民阶层的斗争”立论的。但应该看到,《西游记》只是一部神话小说,而不是什么哲理、道德或政治的寓言。一般不怀偏见、不刻意穿凿的读者,也只是从其中得到一种娱乐性的、驰骋幻想与诙谐嘲戏的快感。但这样说只是指出小说中并没有深隐的特别用意,而不是指它与现实人生无关。
一部小说的趣味,总是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氛围与人生喜好;甚至,愈是抛开生硬的理性观念来写作,这种反映愈是自然真实。《西游记》的形成过程很长,但其中有两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一是它基本成型的元末,一是它最后完成的明嘉靖中后期。而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社会思想开放活跃,市民阶层的力量处于上升状态,作为主要面向市民的通俗读物《西游记》,其趣味与这种背景关系甚大。
《西游记》中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和相应的两个故事结构,相互重叠地构成小说的总框架。第一个母题关系到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在小说中表现为孙悟空从无法无天、绝对自由的状态到受到禁制、皈依佛门正道的过程。不过小说中对孙悟空难以拘束的一面表现得更多些,这可以说作者在感情上对人性向往自由的一面有更大兴趣。第二个母题是所谓“历险记”式的,它在古今中外的虚构性文学中最为常见(如荷马史诗《奥德赛》即属于这一类型),这种故事除了便于展开离奇的情节,也寓涵着人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在小说中,它表现为孙悟空、唐僧等人西天取经的过程。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在两个故事结构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通过这个神话英雄,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而且,正因为这是一部幻想性的神话小说,它比现实题材的小说能够更充分地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从开头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失败,共七回的篇幅集中描绘了孙悟空的基本形象。他破石而生,“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他学会了高强的本领,能七十二变,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他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闹冥司一笔勾掉生死簿上的姓名。于是他在花果山上自在称王,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欢欢喜喜。这是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是在神话中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人对于自身处境的幻想。此后天官里的统治者对他不放心,玉皇大帝听了太白金星的主意,招他上天做个弼马温。他本来也做得有滋有味,但听说这官职原来是那么低下,便怒火顿生,打出天宫,回花果山自己封自己做了“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发兵征剿失败,只好认可他自封的尊衔,于是他又“喜地欢天”,在天宫里快活。等到他得知王母的蟠桃会居然没有他这个“齐天大圣”的位置,又觉得受了骗,遂搅散蟠桃会,偷吃兜率宫金丹,回到花果山。这些情节,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之后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围剿的天兵天将展开了大决战,只是在西天如来、东海观音、太上老君加上天宫力量的联手镇压下,终于遭到失败。他一而再地大闹天官,并不是有意要对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天宫的统治秩序发起挑战,而只是因为自身的自由遭到了威胁。但当他为维护自由而进行反抗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甚至说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可以说,彻底的自由、生活欲望和个人尊严的充分满足、反抗一切压制,这在现实环境中虽然不可能实现,却是人性中根本的要求;只要社会思想较为开放,它便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西游记》的前七回,正是以神话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在心理中这种不尽合理却根深蒂固的向往。当然,人性的实际处境使小说不可能始终在这一方向上发展,孙悟空的失败,多少具有一种象征意味,即恣野的人性不可能不受到现实力量的制约。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作为过渡,转到唐僧方面,交代取经缘起。自第十三回起,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在八戒和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在这里,两大故事结构相互重叠。就前者而言,小说写出了向往自由的人性在受到强大的约制时的矛盾状态。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并未改变其基本的性格特征:他仍然以“齐天大圣”自居,动辄向人们夸耀自己闯地府、闹天宫的光荣历史;他照旧桀骜不驯,对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尊神放肆元礼,对较受他尊重的如来佛和观音菩萨也常显出一副“惫懒”相,咒观音“该她一世无夫”,讥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当唐僧冤屈他,将他赶出取经队伍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取下“紧箍咒”,恢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佛法元边”,“紧箍咒”牢不可破,他又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在与妖魔斗争发生困难时,他还常常求助于如来、观音、老君乃至天宫的神将。就后者而言,孙悟空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英勇和广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因此也使自己获得“正果”,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和完成,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