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就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本质,价值、对象、规律、方法,环境、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试图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学科前沿,拓展研究领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实践成效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
宋锡辉教授告诉我,《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一书继2012年出版后,现在要出第二版。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她嘱我为该书第二版出版作序,我很高兴,愿意借此谈些想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问题,是最近几年才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课题。即使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元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崭新的学术课题。宋教授团队能够在2012年就出专著探讨这个问题,或者说从元理论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问题,着实让我刮目相看。该书出版后,我于2013年3月20日从网上购得,读后感觉很好,我向我的研究生们推荐了该书。2015年9月至今年上半年,宋教授在河海大学做访问学者,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她的讲课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和好评。这次,宋教授嘱我作序,为此重读该书,更感亲切,读后又有新收获。
元理论是一个新课题,元理论是什么、元理论是否成立、如何开展元理论研究及何种意义上开展元理论研究,都是倍感困扰且需要艰苦探讨的课题。在我看来,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元理论进行理解。一是指学科的基础理论,即元理论是指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特别是那些标志学科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范畴、原理,具有标志或表征意义的理论元素。这些理论元素是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是基本元素。二是学科基础的逻辑理论。元理论研究先在西方国家兴起。“元”的英文为“meta”,意即“……之后”、“超越”。它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三是理论的理论。在这个界定中,元理论具有方法论意义,它是指向理论的理论,是研究理论的理论,是与实践的理论相区别的理论。是关于理论研究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尤其是指研究学科基础理论的方法论。四是反思的理论。也可以指批判理论,从现代性意义考察,具有反身性,是由主体指向自己并将自己及其活动,包括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成果等作为客体,作为反思的对象。布尔迪厄提出“社会学的社会学”,就是指这个意思。总体上看,无论是哪种角度,它们都有助于深化对知识及知识规律和知识探索及知识生产的理解,提高知识生产的能力。元理论有助于提升人类主体的认知能力,在相关学科树立元理论思维,运用元理论方法,必然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开展元理论研究,使之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提供支持。
展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至少从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展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探讨。全书所列专题有“二化”“七论”,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价值论、对象论、规律论、方法论、环境论、管理论,这些专题都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基础性很强,意义重大。在探讨中重点也不在于“化”或“论”,而是指向它们的对象,指向探讨的基础性范畴本身,而这些范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元问题或元概念,因而,具有元理论的意义。无论在探讨思路,还是在探讨方法论的方向上,作者都刻意从这些问题的自身逻辑入手,在收集和梳理已有研究基础上,展开深入探讨,着力对基础范畴内在规律的剖析,以图揭示各个对象的实质。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元理论方法论的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研究都有很大的价值。
作为学术著作来说,具有新意的成果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它对学科贡献的重要参照,对读者来说,则是是否值得阅读和借鉴的基本因素。当然,这本身又是反映研究方法论的科学性、先进性的检验。阅读全书不难发现,该书有许多观点是作者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的重要新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建设及读者有重要价值。对此,我举例一、二,供学界与读者参考。
查看全部↓
宋锡辉,女,六十年代生,云南红河个旧人。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教学名师、教学督导。自1986年起,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有3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实践经验;2006年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硕士、高等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及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长期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经。
近年来主持参与3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校厅级科研立项研究,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1项,参与省级重点专业建设1项,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及省级出版社出版任主编和副主编的学术著作10余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政工动态》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提出及其讨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不能回避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当代中国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概念的辨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历史考察及其界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释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内涵与学科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第一节 主要学术观点述评
一、主要学术观点简介
二、对现有主要学术观点的简评
第二节 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属性
一、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二、事物的本质与本质的特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属性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和行为互动的科学依据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概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界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客体及其特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类型及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类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含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概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含义和特点
三、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
四、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教育对象
一、基于社会阶层分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宏观分析
二、焦点对象:社会新阶层人士
三、主要对象:青年
四、核心对象:领导干部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教育对象
一、边缘教育对象的特征
二、边缘教育对象负面心态调整对策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概说
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述评
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体系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创新
一、转变观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创新
二、以机制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有效展开
三、以方法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自我教育法和他我教育法
二、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
三、有意识教育法和无意识教育法
四、实施方法的继承和借鉴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则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方法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发展与创新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发展与创新的根本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程序
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再探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实践考察
一、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历程研究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历程的分期考察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考察
四、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环境要求的新思路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途径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概述
一、何为“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理论发展
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二、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必要性及其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再版后记
查看全部↓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内涵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仍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张耀灿、郑永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二是服务、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种观点:刘振安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就是知、情、意、行转化、统一、增值规律。第三种观点:刘杰认为,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规律、主客体互动同一规律、诸要素和谐一致规律以及知、情、意、行循环往复规律。第四种观点:王邵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这些研究成果积极推进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索,对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与合理表述,应该既遵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即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最终完成要求相结合这个“元问题”“元理论”的角度才能有望完成。
从学理上讲,“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者本质之间的关系”,也即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定的社会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在这里,“社会要求”同受教育者的已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准”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运动变化的内因、是根据,“社会要求”是次要方面,是外因、是条件。“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体现的是以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为逻辑起点,以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为逻辑终点的运作规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两个方面,因此,“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存在,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诸要素的基本依据。“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的存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诸学科得以展开的性质和方向。同时,“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还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各学科的具体规律。“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同阶段、不同侧面、不同问题等表现为不同的矛盾形式、不同的研究重点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在不同的要素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表现状态和研究范式。总之,“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规律体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包含和更多地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其中“转化提升律”准确地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它反映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在受教育者原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准”基础上,新的、与社会要求相接近、相适应、相一致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水平形成过程中的转化和提升的教育活动趋势。也就是不断消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对立的过程。即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相接近、相认同、相适应、相一致、直至自觉倡导的过程。“转化提升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缩小教育者所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受教育者已有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之间差距的趋势。但由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局限性,使得该趋势只能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最本质联系。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