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对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定位,或多或少总会成为一件内心纠结和困惑的事情。这不仅显示在本地的华人身上,来自国内的留学生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正因为此,对出国留学的年轻学子来说,培养和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就显得无比珍贵和必要了。学得好,是处事和生活的法宝,会终生受用;反之,会失去你的根。正所谓“得到了海洋,不要失去大地”的缘由。 《得到了海洋,不要失去大地:留学文化的误区》包含了留学生在出国前所需要了解的国外思想、文化、心理、教育、道德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出国留学思想指南。《得到了海洋,不要失去大地:留学文化的误区》中的诸多事例呈现了不同文化的对比,有着深刻的分析和见解。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东西方文化的著作,也是一本文化比较的书籍。只有长期在国内外都有过生活经历并勤于观察思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
近年来绝大多数关于出国留学的图书,重点都放在怎么出国、怎么节省费用、怎么考高分、怎么申请国外名校等方面,然而,走出国门只是留学生涯的开始。
如何尽快通过语言关?
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如何尽快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
这是每一个留学生和家长都困惑和关心的问题。
西方的教育,看重的是自我实现和权益;而中国的教育,看重的是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在意的是“自己怎么看自己”,另一个在意的是“别人怎么看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的人适合做学问,而更多的人适合做事。要想和哈佛的学生学得一样好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要想和哈佛的学生做得一样好,就没有那么难了。如果在你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你的长处能够得到施展,你就很可能比哈佛的学生做得更好……
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讲述了留学生们在国外所面对的语言、学习、生活和社会等诸多问题;讲述了他们的挫折与努力、苦恼与欢喜。这里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作者进而探讨了成败背后的教育、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积极的建议。相信这些对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大有助益。
序一
昆伯在澳大利亚来电告我,近期他刚完成了一本关于留学问题的书稿,送我审阅,让我作序。我最初感到有点意外。
10年前,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在中国外交学院退休后,曾在国内一所大学和一所留学教育机构帮助做指导工作。那时,昆伯和我们在北京一起开展中澳合作办学的业务项目,他经常往来于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做沟通协调,我们有机会在同一所留学教育机构共事数年。后来我彻底离开了,他也脱离合作办学的业务,但我们仍多有来往。我没想到这么多年昆伯仍然念念不忘国内的留学教育事业,不但有了更多独立的想法,而且还落成了文字,形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著,这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我和昆伯两家是世交。抗战初期父辈就是战友,过往十分密切。新中国成立后,两家虽在不同城市居住和工作,但逢年过节,总会寻机相聚。昆伯的父母在1949年初北平刚解放时,参与了北平高等院校的接收和中央教育部的筹建,曾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昆伯之所以一直会对国内的教育行业非常关注,看来还是由于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熏陶,是有精神传承的。
中澳合作办学的模式,是学生在国内上两年大学,然后再到澳大利亚上两年大学,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中澳两所大学的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合作办学的优势是,为学生跨文化沟通提供了过渡期,也明显降低了学生的留学成本。而中方学校也得以引进西方学校的先进办学方法,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这一模式可以较好地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
那时候,中外合作办学还是新生事物,为保证合作办学的质量,对于双方教学大纲的对接和审定、学分和学制的转换、师资和教材的选定、文凭和学位的认定等诸方面,我们都做了详细的研讨,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办学经验。当年我们就合作办学项目一起工作时,中澳双方沟通的工作量和协调难度都很大,至今我对昆伯认真实干的敬业精神仍然印象很深。
这本书对近代中国各阶段的留学潮做出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合理划分,特别是针对改革开放以后从未间断的出国留学活动,根据其性质、规模、环境衍变、价值判定等方面,将第六次留学潮单独划分出来,赋予其更鲜明的理论特点和时代意义,提出了研究出国留学活动的新思维、新方法,对研究中国当代留学活动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大幅提高,很多家庭都有经济能力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不少外国政府为了吸引中国留学生,也放宽了签证条件。父母希望孩子出国留学,不再仅是为了专业学习,还希望无论是学成回国还是留在当地,都能够成为适应世界经济和融合国际文化的人才。因而早出国、早融入的观念应运而生。如何尽快适应留学生活、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跨越本土文化局限,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人才,是很多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感到困惑的问题。
昆伯总结了多年来在国内外从事留学教育与咨询工作的经验,因而这本书的视角和思考的深度,在国内同类出版物中还没有涉及过——这些年几乎所有关于出国留学的书籍,都是着重怎么出国,怎么节省资金,怎么考高分,怎么申请国外名校。
书中划分了11个专题,从出国留学前的思想准备,到海归回国后的社会作用,多视角、全方位地覆盖了留学活动的全过程,涉及的很多话题都值得反思。如从观念误区看留学,从素质教育看留学,从文化跨越看留学,从道德修养看留学,从文化传播看留学,从个体与群体价值看留学,从历史变革看留学,从社会未来看留学。这些都给当代出国留学活动赋予了更广泛、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我相信,不论是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还是国内教育行业的广大专业工作者和管理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和再思考。
李学文
昆伯,1957年出生。改革开放后77级首届大学生,飞机设计专业毕业。 在同龄人中昆伯的人生经历丰富。他下过乡,扛过枪,执过教鞭,坐过机关,下海经过商。1998年昆伯携家人远赴澳大利亚,在南十字星下再次谱写另类精彩人生。插队,从军,出国,其中的任何一项在当年都代表着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但昆伯却能将这三大时代符号集于一身,尤为难得。 本书是昆伯对多年从事出国留学咨询工作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