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
16个男人千姿百态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于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于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时性别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
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性别平等主义者,或者致力于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或者致力于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达人,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男人,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或者本身便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划分的酷儿……
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16 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 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一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方刚,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博士毕业,“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性学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台湾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兼职教。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性教育、性多元、男性气质、性别暴力等,在国内外出版著作50多部。
朱雪琴,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执委,女权主义心理咨询师,上海开放大学女子学院研发部主任。曾在唯尔福妇女儿童心理咨询热线、白丝带反对性别暴力男性热线、同性恋亲友会心理热线等多家公益性别心理咨询热线任咨询师和督导。朱雪琴主要的擅长领域:女性主义心理咨询,性和性别社会工作;著有《当今中国社会性观察》一书。
前言 不一样的男性气质,不一样的男人
第一章 研究性别平等的男学者
我作为性别平等主义者——心理学家陶勃恒的演讲
让科学配上性别的翅膀——科学史研究专家刘兵的演讲
一个男人的解构与重构——性与性别专家方刚的演讲
我如何成为一个支持女性主义的男人?——台湾性别研究学者洪文龙的故事
第二章 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男性倡导者
推动性别平等,我的反家暴之路——反家暴的警察欧阳艳文的演讲
告别暴力,远离共谋——中国白丝带志愿者张智慧的演讲
第三章 从事传统女性社会分工的男人
一个幼教老师的自由平等之梦——幼儿园男老师王明荣的演讲
照顾家庭,我的乐趣——“家庭主夫”崔玉亮的演讲
犹豫着,前行着——中国第一个“本科男护士”徐国彬的演讲
第四章 推动性别平等的男性实践者
用行动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的现状——公益活动家邓飞的演讲
从性别平等公益行动中找到自己——同志权益活动家魏建刚的演讲
透过同性恋身份,看社会不平等——男同志杜若的演讲
第五章性别严酷儿”
我是“酷儿”,我以此为荣——“酷儿”高垒的演讲
我的短裙,我的“美性”人生——裙装“酷儿”曹靖的演讲
与女同公益同行——不当双性恋的“酷儿”小曹的演讲
改变我的性别,我可以——男变女的依依的演讲
不一样的男性气质,不一样的男人
方刚朱雪琴/
男人曾被认为都是一个样子,或者都应该是一个样子的:强壮、勇敢、粗暴、追求事业成功、好色、重性、爱欺负女人、冷漠、有泪不轻弹、粗心、不做家务……
至少,这才符合所谓“大男子汉气概”的标准。
事实上,男人远非如此铁板一块。有多少个男人,就有多少种男性气质。只不过,那些不一样的男性气质、不一样的男人,长期被忽视或压制着。
男人也可以温柔、细腻、体贴、多情、纤弱、无力、居家、情绪化、重情轻性、爱做家务、关爱女人……
男人也可以不是“男人”,而自我认同为“酷儿”,甚至女人。
男人不一定是父权制的维护者,而同样可以是父权制的颠覆者,是女性追求性别平等的同盟者。
2014年,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在全国举办了“男人讲故事”项目,就是想传播这些不一样的男性的声音。法兰西共和国驻华使馆、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联合资助了这个项目。在启动仪式上,两个机构项目官员的致辞突显了这个活动的意义,已经作为代序收入本书中。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在北京、南京、长沙、曲阜等地的高校进行了10场演讲,本书便是这些精彩演讲的实录。为了更全面地展现男性多样性的“性别实践”,本书还收入了另外6位男性在高校进行的性别演讲实录。
本书为您展示了这些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略显“异样”的男性。
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女权主义者;
或者致力于推动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
或是投身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活动家;
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分工的男人;
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
或者本身就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
划分的“酷儿”;
……
他们各具特色,各种各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的男性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
他们都是社会性别的革命家!
男性卸下传统“大男子汉气概”的重轭,意义重大。
男性可以由此尝试生命的不同存在形式,而不再是文化划定给他们的僵死形式。
他们可以更多倾听内心的感受,选择自己舒适的生存状态,而不再是统一划一的“男人”状态。
他们与女性的关系也将面临彻底的改变,挑战了“大男子汉气概”的男人可以与女性建立更加平等、和谐的关系,而不再是主宰、支配与被主宰、被支配的关系像式。
他们将成为暴力的终结者,而将开启不同的亲密关系模式;
……
在倾听他们的讲述,编辑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亦感到,作为生理男性,要颠覆既往社会性别文化所给予的角色期待,要摆脱可能与生俱来、也可能是后天赋予的所谓“既得利益”,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无不挣扎于自我反思、自我探索之中,与周边的冷漠、嘲讽、不信任抗衡;他们也在这种挣扎和反思中体味着性别二元对立的文化给每个“不同”的个体带来的伤害。在实践性别多元平等的事业中,生理男性,是少数者,而常常困惑是否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女权主义者”;在践行性别多元平等的生活方式中,生理男性,是“非我族类”,而常常游弋于自卑和自信之间。
通过这16场演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困难、不易和格格不入,并非天然如此,更不是因为“男性”这个生理性别,就好像女人在这个社会的种种不易也并非因性别而天然就该当如此,而是我们缺少一个接纳少数和多元的性别友好环境—在这一点上,他们和所有的社会“少数者”面临的是同样的困境,他们和那些在传统男性社会领域中奋斗的女性也有着相似的遭遇。我们也发现,这16位讲者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亦很少提到自己的伴侣或配偶,而相反的,我们目及的很多女性在谈论自己事业时,却始终不忘要对家庭、孩子、老公表达一份歉疚,虽然她们可能已经做得很不容易了……这是不是再次印证了这个主流社会缺少对男性在家庭、情感和人际关系领域的角色期待和这方面的鼓励?而我们对女性的要求更多的还是在强调她们在私人的、家庭的、孩子抚养的、生活照顾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事实上,我们希望通过这16个故事,带给你们更多的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回味,我们也知道,这仅仅是16个个体经验,绝不是什么“最好”或者“典范”。
正如讲述者们自己所说,正因为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文化环境塑造的,“变成的”,所以,男性也是被塑造的,也是可以“变成的”,而这个社会的个体变得多了,文化环境亦将随之改变。
因而,我们相信生理男性亦可以自我探索,自我颠覆,挣脱性别二元对立的桎梏。我们亦期待更多的男人,可以跟随这些“性别革命家”,一同创造社会性别多元平等的新纪元!
我们希望这些人的现身说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男性形象,从而启发、带动更多的男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社会性别角色,进而投入到促进性别平等,特别是反对性别暴力的运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