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味的人生之旅》所辑七十余篇散文分为四编:“追梦青海草原”、“执教凼仔山头”、“笔游文化散文”、“不忘恩师风采”,以此记录作者近五十年的文化活动和坎坷的生活历程。这些文章,写港澳、故乡、师长同学、亲情友情、自身经历、人物风情……有书卷气,有学者味。《多味的人生之旅》作者用平淡朴实的文字,记述半个多世纪的坎坷阅历与文化活动。内涵深厚,风格不俗;感情真挚动人而不落俗套,笔触圆润自然而不造作矫揉,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多味的人生之旅》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总序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 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 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程祥徽,男,1934年生,籍贯武汉市,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大学哲学硕士。2002年退休前任澳门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中文学院院长。在港澳台及内地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语言风格初探》《繁简由之》《中文变迁在澳门》《面海三十年》《程远诗词》《泛梗集》《泛梗续集》以及主编的《澳门语言论集》《语言风格论集》。创办澳门写作学会、澳门语言学会。北京市政协第九、十届港澳委员。2011年获颁澳门文化功绩勋章。
第一编 追梦青海草原
行走青海留下的诗痕·
草原忆趣
第一次醉酒前后
六十年间难忘的二十年
种牙之旅
情寄青海——青海民族学院升格为青海民族大学的感言
回青海,读《青海湖·视野》
青海的藏族与藏戏——迎接青海藏族艺术团来香港演出
解不开的青海情结——张济民著作的读书报告
永远健步行走的徐炜——怀念范泉
遥送青海故人一程——怀念老史
梦回兰彩沟——怀念朱刚
第二编 执教凼仔山头
我在桥上看风景——为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学生会
刊物《桥》而作
上去山头听海涛——澳门大学内地学生会
刊物《潮声》卷首语
把家筑在海岛上——序《海岛风华》
社团留下的印记
一路走来的语言翻译学——序《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丛书·语言翻译卷》
回归前夕说人才——纪念基本法颁布六周年
港澳回归当日的语文运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
门里门外
为言以礼——一言得罪人一言团结人
《多味的人生之旅》:
行走青海留下的诗痕
青藏铁路通车了,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通向世界屋脊的铁路。地理书上说,青海地大物博,人烟稀少。她的面积相当于七百个香港,人口却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二。但青海人引以为傲的事很多,例如她的民族成分多达四十三个,其中有全国罕有的土族、撒拉族,她们分别居住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罕有的民族各有罕有的历史渊源,童话一般的民族迁徙史令人心灵陶醉。例如传说撒拉族是从撒马尔汗移徙而来的,我把这段民族迁徙史压缩成三首小诗,命名为《骆驼泉》:
上
叔侄六人寻乐国手牵两匹双峰驼
驼铃相伴家乡水迷路山腰遇火坡
中
火坡引路到河边困乏难当且睡眠
耗尽骆驼悲喜泪人间自此有清泉
下
两株郁郁参天柏四树苍苍百尺柯
看罢六工山水秀复听泉底涌欢歌
这里须作几点解说:撒马尔汗有叔侄六人牵着两匹骆驼出走,骆驼驮负着家乡的水土,要找到一个与家乡水土一样的地方落脚。当驼队进入循化境内,天色已经昏黑,驼队不知路径,于是点火照路,继续前行。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后来把点火的地方命名为“火坡”。骆驼到了循化街市(现在街名叫“街子”),再也走不动了,叔侄们衡量水土,原来与家乡水土无异,决定就此定居下来;转头寻找骆驼,骆驼已经安详地躺在水中,那水便是骆驼的眼泪,至今从未干涸,而且永远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线上。“骆驼泉”的美名由此而来。什么是“六工”呢?六工是循化县六个行政区,传说叔侄六人各领一工。
……《多味的人生之旅》:
行走青海留下的诗痕
青藏铁路通车了,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通向世界屋脊的铁路。地理书上说,青海地大物博,人烟稀少。她的面积相当于七百个香港,人口却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二。但青海人引以为傲的事很多,例如她的民族成分多达四十三个,其中有全国罕有的土族、撒拉族,她们分别居住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罕有的民族各有罕有的历史渊源,童话一般的民族迁徙史令人心灵陶醉。例如传说撒拉族是从撒马尔汗移徙而来的,我把这段民族迁徙史压缩成三首小诗,命名为《骆驼泉》:
上
叔侄六人寻乐国手牵两匹双峰驼
驼铃相伴家乡水迷路山腰遇火坡
中
火坡引路到河边困乏难当且睡眠
耗尽骆驼悲喜泪人间自此有清泉
下
两株郁郁参天柏四树苍苍百尺柯
看罢六工山水秀复听泉底涌欢歌
这里须作几点解说:撒马尔汗有叔侄六人牵着两匹骆驼出走,骆驼驮负着家乡的水土,要找到一个与家乡水土一样的地方落脚。当驼队进入循化境内,天色已经昏黑,驼队不知路径,于是点火照路,继续前行。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后来把点火的地方命名为“火坡”。骆驼到了循化街市(现在街名叫“街子”),再也走不动了,叔侄们衡量水土,原来与家乡水土无异,决定就此定居下来;转头寻找骆驼,骆驼已经安详地躺在水中,那水便是骆驼的眼泪,至今从未干涸,而且永远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线上。“骆驼泉”的美名由此而来。什么是“六工”呢?六工是循化县六个行政区,传说叔侄六人各领一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