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风尘》分为“松山耸翠”、“口之于味”及“浮生若梦”三部分,共计一百余篇散文。作者走南闯北、阅历丰富,喜读历史、博古通今。《回首风尘》中所收文章文笔平实、资料详多,其抒情散文很美,涉及历史的篇章也有深度,而有的篇章则尽显作者诙谐、幽默的创作个性。
《回首风尘》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总序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 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 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李烈声,男,资深写作人。平生涉猎历史、掌故与旧体诗词。上世纪40年代末期曾任广州《越华报》主笔、澳门《精华报》副刊编辑、《华侨报》专栏作者,后移居南美,任千里达《正气报》总编辑、《自立报》社长、英文报《THENATION》副总编辑,继而移民加拿大,任多伦多《中加时》总编辑,后弃文从商,经营超市及屠宰工业生意四十年,退休后再执笔,替北美洲《世界日报.撰稿,近年返澳于《澳门日报》之“新园地”版撰写“冷月无声”专栏,并于《澳门日报》之“文化\小说”版发表短篇小说,有散文集《冷月无声》出版。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自序)
第一辑 松山耸翠
小明星与吴咏梅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唱才对不起死难者
不虞之誉
日本军票
日军一度欲占领澳门
代写书信忆趣事
冬日在人澳门“同善堂”
吃马肉
百鸟归巢话当年
何非凡驰誉澳门
东方谍都
炎夏忆澳门水井
长忆濠江烂鬼楼
飞车跃马话棋坛
消失了的夏日市声
回思年味渐浓时
商女也知亡国恨
无法弥补的憾事
贺岁何须高价花
杨云史来澳吃蟹
“慢舦蛇”
德成按前的枪声
穷途裘敝感黄金
卖柴人
霉香咸鱼的诱惑
澳门《新闻报》
澳门炎夏
澳门的金边方鯏
澳门响局忆往
澳门的葡国人
钨矿与澳门
关于汪兆镛父子
难忘鸡公榄
蚝油
黄昏竹片声
第二辑 口之于味
凉雨苦瓜时
山露与海龟
太史蛇宴
牛脑的几种食法
北风起?食腊味
未应弹铗为无鱼
甘竹三鯠欲上竿
白雪伴彤云
禾虫去了恨唔返
我和鲨鱼打过交道
汪精卫与美人肝
兔年回忆吃野兔
夜雨剪春韭
李宗仁与纸包鸡
狗肉滚三滚
肥肉的故事
花尾大渡话当年
春节忆全盒
旅行者甘蔗
珠三角年俗之一
珠三角年俗之二
珠三角年俗之三
珠三角年货之?风鲮鱼
珠三角的黄油蟹
珠三角驰名小食?池记馄饨
张之洞与大马站菜
梧州纸包鸡
野米与茭白
野味禾花雀
无情鸡
凤城美食名不虚传
广州太爷鸡
檐下风来腊味香
鲟龙甘美鳜鱼鲜
“鬼佬不知螃蟹美”
第三辑 浮生若梦
一笑泯恩仇
人走茶凉
千古艰难唯一死
千里马与松香烛
小船摇过大沙头
六十年前乘飞机
文章何价
出云舰借尸还魂
都是为了石油
名诗不值钱
好心有好报
好战者的下场
如果安倍撞鬼
年年空展画图看
朱缨与南宫搏
江湖行
何淡如诗联俱佳
冷藏并不影响肉味
我的书房是天堂
我的蒙古朋友
我敬畏以色列人
我与姚明同坐经济舱
杜鹃啼遍十三陵
明天收获风暴
金圆券年代趣事
既不原谅?也不忘记
洪冲地陷家何在
香云纱黑胶绸
孙中山与陈粹芬
捍卫西沙?怀念李准
书不起更输不起
书与环保
桃花源何处寻
特立尼达千里达
秦少游是苏小妹的丈夫吗
记忆中的红线女
唯骄人者能媚人
从保险箱谈起
尊重失败者
绝似云长走麦城
开巴士何憾
抢购囤积趣忆
粤语诗
征联趣话
请给中国人留点面子
战后收复南沙岛礁
锦心绣口周炼霞
纵坏了的小弟弟
举世何人重雪花
礼多必诈乎
关于孙夫人
满城红叶雁声寒
《回首风尘》:
小明星与吴咏梅
去年,在澳门书展,我买到一张唱碟,名为“七月落薇花”,此曲在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远在抗战胜利不久,我就听过一首名为“七月落薇花”的粤曲,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曲首的两句诗:
一曲秋坟成绝响,可怜七月落薇花。
我以为这张唱碟内所载的曲子,便是我从前听过的旧曲,不料一听之下,才发觉是南音,曲中唱咏的虽然依然以小明星之死为主,但是,主唱者吴咏梅,她除了曲艺精湛之外,最令人赞赏之处是她把情感灌注到每一词句及每个音符之中。使我怀疑歌者是否把小明星的身世代入到本身。
当时,我并不认识吴咏梅,我暌违澳门五十多年,在澳门,我自己是一个陌生者,不过,吴咏梅那种韵味醇厚的师娘腔调唤醒了我的记忆。我漂泊天涯数十载,正是“旧曲听来空有恨,故园归去却无家”了。听了吴咏梅的曲,才想起世上还有师娘腔南音这回事。后来,认识沈秉和先生,才知道她是师娘腔南音的鲁殿灵光。可惜我只在郑家大屋一次演唱会中,灯影下,树声中,得以瞻仰风采,匆匆一见,无由细谈。
当我懂得人事时,澳门已经由“师娘时代”渐渐进入“女伶时代”。我家住在新桥,家道尚未中落,新桥几条街,全是一式单层平房,夏日炎炎,傍晚时分,暑气渐消,街坊家家有井;晚饭吃过,大家舀了井水,把住家门前空地泼凉,街角传来琵琶声、月琴声、二胡声或是椰胡声,那就是师娘卖唱的时候。家母是个曲迷,《司马相如忆妻》《碧容探监》《男烧衣》等曲都唱得似模似样,对于那些卖唱的师娘,大多稔熟,哪一个的首本是什么,她都心中有数。于是,便把她唤过来。左邻右里,大多把小木凳挪过来,拢作一个圆环,安心听曲,檀板一声,万籁俱寂,《客途秋恨》《夜吊秋喜》《金叶菊》《大闹广昌隆》《周瑜写表》便一出一出地唱出。精彩之处,喝彩不绝,伤心之处,大家陪着流泪。其中还有中场,家母唤来“渣渣”一盏或“细蓉”(小碗云吞)一碗以飨师娘。那些美好的日子,一直至太平洋战事爆发才戛然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