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您的养生大谋略》针对养生热潮中显露及隐含的种种误区,为人们设计提供了养生必须三同时、三周全、三对号的一整套养生大谋略,借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的养生智慧、激浊扬清,舍弯取直,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避免和消除误区,快捷地步入科学养生的坦途。
《您的养生大谋略》采用讲座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谓现代人男女俱适、老少皆宜的养牛宝典。
路未利,男,1948年12月10日出生,现年66岁,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自幼喜好读书、好写作、好革新发明。曾担任《山东台金报》记者,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稿上百篇,获专利证书3个。2014年11月19日,受邀赴京参加了“首届全国敬老文化论坛”。自幼喜研医学和相关学科,明悉各种疾病的起因和中西医学的治法及利弊,尤其掌握养生保健的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各种疗法与技巧,自创秘方法若干。
卷首语
第一章 确立您的养生观
第一节 从“三生万物”谈起
第二节 科学养生三要素
第三节 结缘天年——养生的目的
第四节 知道者——养生的主体
第五节 法于阴阳——养生的途径与方法
第六节 三个“三”——养生之途的延伸
第二章 养生先养德
第一节 古人论养德
第二节 今人论养德
第三节 老外论养德
第四节 全人类的福音
第五节 养德益寿的机理
第六节 智者的抉择
【延伸阅读】读吕坤之《养生》篇
第三章 养生先养心
第一节 先哲诸家论养心
第二节 养心的概念
第三节 正心——养心之紧要
第四节 乐心——养心之胜境
【延伸阅读】抵御八风?炼就金身
第四章 养生先养气
第一节 养生先养气的由来
第二节 气的认识论
第三节 脏腑之气
第四节 经络之气
第五节 气和血的关系
第六节 养气之纲要
第五章 养生必须全方位
【引言】
第一节 日晒与养生
第二节 吸气与养生
第三节 饮水与养生
第四节 饮食与养生
第五节 睡眠与养生
第六节 排泄与养生
第七节 性事与养生
【延伸阅读】房中术探秘
一、房中术的由来
二、中国古代的性科学
三、房中术的渊源与流行
四、房中术的多种功法
五、房中术的多种功能
第八节 运动与养生
【小结】
第六章 养生必须全天候
第一节 因天之序——应时养生的法则
第二节 十二时辰养生法
第三节 每日养生的最佳安排
第四节 四季因时养生法
第七章 养生必须全过程
第一节 《黄帝内经》话人生
第二节 胎儿期的保健养生
第三节 儿童期的保健养生
第四节 青少期的保健养生
第五节 中年期的保健养生
第六节 老年期的保健养生
第七节 对生命前期的沉重思考
第八章 健康人的养生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和定义
第二节 健康面面观
第三节 保持健康的不二法宝
第九章 亚健康的养生
第一节 认识亚健康
第二节 都市人疏忽保健综合征
第三节 亚健康的养生指南
第四节 自我实现——现代人的心理雾霾
第十章 不健康的养生
第一节 认识不健康——疾病状态
第二节 现今国人面临的疾病威胁
第三节 世卫组织发出的疫情警报
第四节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第五节 瞧病大观园
第六节 不健康的养生指南
【延伸阅读I】养寿先荣发
一、命题的提出
二、头发再认识
三、头发问题的病机
四、补。肾的功用
五、补血的功用
六、老年人荣发的谋略
七、老年人荣发之食疗
八、老年人荣发之理疗
九、老年人荣发之神补
十、康寿秘诀
【延伸阅读Ⅱ】如何来战胜糖尿病
1.病情简报
2.疾病危害
3.疾病性质
4.I型糖尿病
5.Ⅱ型糖尿病
6.现行治疗模式
7.制胜法宝
8.心身并治
9.标本兼治
10.内外同治
11.患者自治
12.结尾寄语
结束语
《您的养生大谋略》:
我徒弟的父亲李师傅,是我们单位的钳工大拿。
李师傅不幸在48岁时查出了胃癌,医生说只剩下6个月的寿命。家人一听都急得不得了,老伴更是痛不欲生。可他呢,却显得很平静。他说:“西方路上无老少,比我早走的人多了。既来之,则安之,反正还有半年,忙碌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好好歇歇,享受享受了。”于是,他在服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还到处游山玩水,打兔子钓鱼。结果,医生的预言没实现,他反而优哉游哉地活到了现在的88岁,连重孙子都抱上了。而比他小3岁的妻子,由于担惊害怕和劳累,早在9年前就先他而去,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对工友邻居们都触动很大。有人说,当初的医生肯定是诊断错了。但是,我知道没有错。因为我徒弟曾经告诉我,他时常到500里外的德州,从一个老中医那里给父亲抓药,每次都是大半麻袋,什么蜈蚣、蚰蜒、白花蛇舌草……净是些有毒的。我明白药性,知道这些药虽有大毒,但是却能抗癌、治癌,好人绝对不能吃,否则肯定被毒死,李师傅没事,就说明当初的诊断没有错。
周围还有一些类似的事件,如乙肝携带者、糖尿病患者,照样活到高寿。它引发了我对“带病延年”这个概念的思考。
最初,“带病延年”这个说法,是听一个造诣很深的老中医大夫讲的。后来,我做了考证,原来是由清代医学家王孟英提出来的,在《王孟英医案》一书中就有记载。王孟英认为:老年人正气已衰,倘若患上慢性疾病,得了沉疴痼疾,是很难治愈的,医生只能对症施治,来减缓病情的不利影响,树立“带病延年”的观念,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有利于病情的缓解。事实证明,这个观念的确非常有效。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带病也可以长寿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带病者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又明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所以就经常学习养生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休养生息,来积蓄抗病的正气,打一场与疾病抗争的持久战。比如,进行体疗锻炼,他们不会像某些健康者那样,自恃强壮,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再如,平日饮食,带病者因为没有“本钱”,所以不会放纵自己,常谨慎吃喝,辅以食疗,而不敢像强壮者那样,敞开肚皮,无所顾忌,胡吃海喝,导致体内营养过剩,垃圾累积。带病延年,胜在远虑,对于自己的身体,他们不敢再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和虐待,长此以往,这些靠“零存”获得的健康财富,就变成可以“整取”的延年长寿了。
另外,带病者明白自己的体质不强,所以不敢再有奢望,不再逞强斗勇。一遇天气变化,“病身先知先觉”,他们能早作防范,因而活得从容。这样,身体内的能量代谢便相对缓慢,自然节约了“能源”,使有限的生命得以“细水长流”。
所以,我们说,疾病上身是平常事,不必恐惧害怕,否则,病魔尚未逞凶,这种消极的态度就可以把你击倒。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是死于检查出来的疾病,而是被自己恐惧的心态要了命!因此,我们只要端正态度,完全可以与疾病和平共处,同样可以获得长寿。
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老人们几乎都知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到”。再看看现实,在73岁,或者在84岁,戛然辞世的老年人也确实不少。人们可能要问,这是一种客观规律,还是封建迷信呢?显然,人们认为,七十三、八十四,是一个人结缘天年、寿过百岁的两道坎,老年人只有跨越了这两道鬼门关,才可能有高寿的福分。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许多人对此做过考证,但都不能自圆其说。也有人做过统计,老年人的死亡,任何岁数的都有,并非只在73岁或是84岁时特别多。
事实上,民问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到”的说法,可能与我国儒家圣贤孔子和孟子逝世的年岁有密切的关系。孔老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孟子是他的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们谢世时的虚岁,分别为73和84。由于人们对孑L孟非常敬仰,尊称为圣人,而圣人都是在这两个年龄死去,对平民百姓来说,就更不容易越过这道“坎”了。在孑L孟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73和84就属于高龄了。
老年人对73、84的担忧,实际上是出于对死亡的惧怕,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谈死色变,就连人们的私下议论,都非常敏感。一旦听说有人在这两个年龄去世,就立即对号入座,更加对此深信不疑。人在进入老年以后,各项生理功能都开始衰退,患上疾病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一旦自己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患、腺体增生、营养不良、焦虑、抑郁等扯上关系,老年人就会心生疑虑,担心到了73或84,自己会跨不过去,有的甚至会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因而促进了病情的进展和演变,招致提前谢世。
据媒体报道,首都北京的电视台曾专门为此做过一次调查,他们启封了30万份死亡人口档案,发现在73和84岁死亡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近几年来,死于这两个年龄的人,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就告诉我们,73、84,并不是什么老年人的死亡门槛。
由此不难看出,保持健康、获得长寿,对于许多老年朋友来说,的确有道“坎”!这个坎不是别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不管我们现在的年龄有多大,只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老有所乐、助人为乐,多学学养生的学问,无论是什么“坎”,也都能抬起腿,迈过去!现在,很多人都投入了养生的大潮。要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养生的目的。人来到人世间,总有生老病死。我们探讨养生,学会养生,并不是提倡活命哲学,并不是惧怕死亡,而是要通过养生,养出一个健壮的体魄,养出一个鲜活的生命。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有了这个本钱,年轻人可以建功立业、成就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福荫后代,最起码不会成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生命是一个有限的历程。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因此,对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年轻人英年早逝,死得可惜,或者“壮志未酬身先垮,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怕的是,老年人病魔纠缠,拖累子女后代,死得毫无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