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华好诗词: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集(名家注释点评本)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璀璨夺目,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永恒而无与伦比的两座艺术高峰,代表着传统文学的高成就。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中国社科院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编撰了《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10卷)套书,本书是其中的一卷。 杜牧与李商隐堪称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被称为“小李杜”。杜牧是一位灵心善感的卓越诗人,生活在政局急剧动荡的晚唐,名作颇多。本书编撰者胡可先先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将杜牧创作题材分类;怀古咏史山水风景感慨抒怀情诗恋歌妇女生活羁旅思乡追忆往事褒贤刺史时序节令国家兴亡论诗论艺等。 《中华好诗词: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集(名家注释点评本)》选编杜牧诗作109题共123首,注释重点解决字词难点,注释力求简明精当,有关每首诗的编年、写作背景、作品之特色、后人之评价等,均在点评中交代。 ★晚唐的凄美剪影杜牧作品集 ★修订升级版,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胡可先先生编撰 ★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美的书”设计师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典雅精湛! ★全面呈现唐朝富有“小李杜”之美誉的诗人杜牧的整体创作面貌的**选本 ★足以世代相传的经典 ★修订升级,更臻完美: 李商隐与杜牧堪称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时人称为“小李杜”,以别于盛唐的李白与杜甫。李商隐赠杜牧的这首诗虽仅四句,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晚唐社会那种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和诗坛的寂寞,以及厕身其中的诗人那种砭骨的寂寞落拓和无可奈何的悲哀。李商隐将杜牧视为诗坛知己,也就在诗中极力地表现他对杜牧的满心倾倒与相互惋惜的情谊,更是对杜牧诗歌的深切理解与地位的确认。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已经急遽地走上了衰亡的道路。这时的政局表现出三大特征:一、藩镇割据。唐代自玄宗开元盛世之后,爆发了由盛而衰急遽变化的“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最终被平定,但从此以后,河北被承德、魏博、幽州三镇节度使所瓜分,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后由河北而至河南、淮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尽管唐宪宗在削藩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始终不能铲除这一祸根。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二、宦官专权。这一政局特征更关系到唐王朝的命运。宦官专权的起因,是皇帝猜忌宿将,重用宦官造成的。宦官掌握军权,是宦官专权的标志。唐玄宗始用宦官监军,唐肃宗以宦官为观军容使,唐德宗直接授予宦官以武职。至贞元十二年(796),宦官窦文场等领禁军达十五万人。宦官权势达到了废立皇帝的地步。三、朋党之争。元和三年(808)之后,在宦官控制朝政的同时,朝臣因冲突分为两派,持续达四十年,而鼎盛于文、武、宣宗三朝。这两派就是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党魁的牛李党争。牛李两党的斗争,不仅在于其个人恩怨,而且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两党与宦官都相勾结,又鼓励了宦官滥用权力。三大特征的相互融合,造成了阶级与民族矛盾的激化。再加上皇帝的昏庸,给正在走下坡路的唐王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整个社会处于暴风雨前夕的低气压当中,时人许浑所写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形势特征。这种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致使不少知识分子忧心如焚而不知向何方举步,心灵是极为苦闷的。“高楼风雨”就是当时政治形势的真实写照,伤春伤别则是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苦闷心情的具体表现。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京兆杜氏历来就是豪门望族。这一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时的御史大夫杜周。杜氏在唐代威望更加煊赫。曾祖杜希望,玄宗时为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官至凉州节度使,封襄阳公,赠左仆射。祖父杜佑,做过德、顺、宪宗三朝的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职方员外郎,早卒。他的从兄杜一生官运很好,位至宰相。 杜牧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他年轻时很有抱负,在二十余岁尚未中进士之时,就写了《阿房宫赋》和《感怀诗》,表现出他对于时局的关切。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岁时,应进士试,受到了礼部侍郎崔郾的重视,以第五名及第,又连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校书郎。在当时是传颂一时的佳话。其年十月,沈传师出镇江西,杜牧入其幕府为从事,因为沈、杜两家既是亲戚,又是世交。大和四年(830),沈传师移镇宣城,杜牧也随之前往。大和七年(833),沈传师内擢为吏部侍郎,杜牧又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辟,至扬州为淮南节度掌书记,颇受其器重。唐代的扬州,已是非常繁华的都市。杜牧在供职之余,常游冶其中,故后世流传不少风流佳话。大和九年(835),由扬州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当时的朝政已潜伏危机,杜牧见到情况对他不利,就称疾分司东都。果然在当年的九月,就发生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这一事件对杜牧的心灵触动很大。开成二年(837),杜牧又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宣州观察判官。三年(838)冬迁左补阙。四年(839),又为膳部员外郎,转比部。武宗会昌二年(842),受李德裕的排挤,出为黄州刺史。移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因宰相周墀之力,内擢为司勋员外郎。四年(850),又转吏部员外郎,改授湖州刺史。在湖州一年,回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六年(852)岁中,迁中书舍人卒,年五十。 少年时期的杜牧,生于宦门世家的书香中,长于钟灵毓秀的山川上,其幼小的心灵就萌发了经世的大志,也培养出文学的胚胎。十岁时,祖父杜佑去世,不久,父亲杜从郁也病死,家道中落,开始过着清贫的生活,故杜牧自称“某幼孤贫”。走上仕途后,做了十年的幕府吏,入朝不久,又受李德裕排挤做了七年的小州刺史。直至李德裕贬逐,才有出头的机会。大中二年(848),回朝任司勋员外郎。但又因家庭困难所迫,为京官并不得意,又自请出为湖州刺史。最后卒于中书舍人。人生在有幸与不幸、得意与失意之间,对于士人来说,都是忧喜所系的,而这一切对于杜牧性格及诗风的形成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杜牧的家世和经历对其思想影响很大。他继承祖父杜佑作《通典》那种经邦致用的传统,注意“探讨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对于政治、军事、地理形势、历史诸方面都非常熟悉。他反对宦官专权,反对佛教,主张削平藩镇。并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写了《罪言》,纵论天下大事,提出了精辟深刻的政治见解。他还注重研究军事,在曹操注《孙子》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虚实,重新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另有多篇有关军事的文章,并为时相所用,在平定泽潞时发挥了作用。 一个人的生命情态与其家世及周边人物都是息息相关的,杜牧的世族家庭,他的家庭教育、骨肉情谊、一生中的交往,形成他那风流倜傥的人格与峻拔不群的诗风,这也是他在诗坛独步千古的因缘。 杜牧的诗,主要收入《樊川文集》《外集》《别集》中。《樊川文集》是他的外甥裴延翰手编,其中有诗四卷,大致上可信。但该集收得不全,故自《文集》问世之后,后人常加补辑,以成《外集》和《别集》,因其抉择不严,混入不少伪作。选编杜牧诗者,对此往往不甚注意。清人冯集梧作《樊川诗集注》,堪称详赡,但仅注正集四卷,因《外集》《别集》真伪难以判别,故不加注,仅附于书末。清人所编《全唐诗》,对杜牧诗旁搜博采,共分七卷,计五百余首,其中伪作很多。故杜牧诗的真伪考证,是杜牧研究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有些名篇,如《池上偶见绝句》:“楚江寒食菊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草色连云人去驻,水纹如垮燕差池。”《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今选本多加以选入。但据笔者考证,前者是刘禹锡诗,后者当是许浑所作,故本书仍不入选。 本书选编杜牧诗作109题共123首,大抵以《文集》为主,其余各集,凡能断定确为杜牧所作者,则酌量选入。注释重点是解决字词难点,说明典故含意,有时略作串讲,对于人名地名,尽量注释清楚。注释文字力求简明精当。有关每首诗的编年、写作背景、作品之特色、后人之评价等,均于点评中交代。原作文字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允吉先生校点的《樊川文集》为主,遇有疑义,则参照《樊川诗集注》《全唐诗》及其他有关资料加以校改,一般不作校记。 本书注释曾参考了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及时贤有关唐诗的注本,特于此说明。由于本人学识浅薄,错误之处,定然不少,敬祈读者不吝赐教。 胡可先 1999年7月写于杭州西湖之滨 陈祖美,山东青岛平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唐宋诗词等古典文学研究。 主要编著有《两宋名家词选注丛书淮海词》《古典诗词名篇心解》《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清照评传》《谢灵运研究丛书谢灵运年谱汇编》《李清照新传》等十余部,待结集论文百余篇,曾参与《中国诗学大辞典》《唐诗大辞典》等多种工具书的编撰。
前言 1 怀古咏史·折戟沉沙铁未销 金谷园 题桃花夫人庙 题乌江亭 题横江馆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赤壁 兰溪 题木兰庙 登乐游原 过勤政楼 题魏文贞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春申君 台城曲二首(其一)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题武关 题青云馆 过骊山作 西江怀古 华清宫三十韵 山水风景·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楼 宣州开元寺南楼 题元处士高亭 题水西寺 齐安郡后池绝句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寄远 山行 题扬州禅智寺 村行 旅宿 池州弄水亭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街西长句 柳长句 感慨抒怀·啸志歌怀亦自如 题敬爱寺楼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赠终南兰若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和严恽秀才落花 题禅院 汴河阻冻 送隐者一绝 书怀 洛阳长句二首 感怀诗 郡斋独酌 题桐叶 亲情友谊·碧山终日思无尽 寄扬州韩绰判官 沈下贤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送杜赴润州幕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 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 赠沈学士张歌人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池州送孟迟先辈 情诗恋歌·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二首 遣怀 叹花 李司空席上作 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妇女生活·轻罗小扇扑流萤 奉陵宫人 出宫人二首 宫词二首(其二) 月 秋夕 闺情代作 张好好诗 杜秋娘诗 八六子 羁旅思乡·杜陵芳草岂无家 南陵道中 汉江 题齐安城楼 秋浦途中 朱坡绝句三首 新定途中 睦州四韵 途中一绝 隋堤柳 雨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商山麻涧 追忆往事·秋山春雨闲吟处 念昔游 自宣城赴官上京 润州二首 怀钟陵旧游四首(其三)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褒贤刺时·留警朝天者惕然 泊秦淮 李给事二首 商山富水驿 早雁 时序节令·但将酩酊酬佳节 长安秋望 江南春绝句 七夕 初冬夜饮 齐安郡晚秋 九日齐山登高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国家兴亡·听取满城歌舞曲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 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 河湟 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 合咏盛明,呈上三相公长句四韵 论诗论艺·天外凤凰谁得髓 读韩杜集 屏风绝句 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 杜牧简明年谱 ●怀古咏史 折戟沉沙铁未销怀古咏史·折戟沉沙铁未销金谷园① 繁华事散逐香尘②,流水无情草自春③。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④。[注释] ①金谷园:在河南洛阳市西北金谷涧。有水流经此地,谓之金谷水。晋太康中石崇建园于此,即世传之金谷园。 ②香尘:沉香之末。晋王嘉《拾遗记》卷九:“(石崇)使数十人各含异香,行而语笑,则口气从风而飏。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百琲。” ③流水:指金谷水。《水经注·谷水注》:“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自大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东南流,径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 ④坠楼人:谓石崇的爱妾绿珠。绿珠(?—300),晋石崇家歌伎,善吹笛。时赵王司马伦杀贾后,自称相国,专擅朝政,石崇与潘岳等谋劝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图伦,谋未发。伦有嬖臣孙秀,家世寒微,与冏宿憾,既贵,又向崇求绿珠,崇不许。此时力劝伦杀崇,母兄妻子十五人皆死。甲士到门逮崇,崇对绿珠说:“我今为尔得罪。”绿珠边泣边说:“当效死于君前。”因自坠于楼下而死。事见《晋书·石崇传》及《世说新语·仇隙篇》。[点评] 这首诗作于开成二年(837)春,时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私人花园。石崇《金谷诗序》:“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牛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石崇(249—300),字季伦,小字齐奴,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历任散骑常侍、青州刺史等职。尝劫远使商客,而致豪富。于河南置金谷园,奢靡成风。与贵戚王恺、羊琇以豪侈相尚,与潘岳、陆机等依附贾后、贾谧,时号二十四友。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废杀贾后,崇以党与免官。又为孙秀所谮,被杀。石崇生活豪侈,歌伎很多。其中绿珠尤得宠爱。当时赵王司马伦专权,其亲信孙秀派人向石崇索要绿珠,不与,遂矫诏逮捕石崇。崇被捕,绿珠就在园中清凉台跳楼自尽。牧诗即咏此事。“前三句景中有情,皆含凭吊苍凉之思。四句以花喻人,以落花喻坠楼人。伤春感昔,即物兴怀,是人是花,合成一成凄迷之境”(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题桃花夫人庙① 细腰宫里露桃新②,脉脉无言几度春③。 至竟息亡缘底事④,可怜金谷坠楼人⑤。[注释] ①桃花夫人庙:在黄州黄陂县东三十里。诗题原注:“即息夫人。”息夫人姓妫,是春秋时陈侯之女,嫁与息国君主,称息妫。 ②细腰宫:即楚王宫。因楚王爱细腰,故宫中女子多减食,以至于饿死。后世称楚王宫为细腰宫。 ③脉脉:凝视的样子。无言:据史载息夫人被楚文王强纳为夫人后,生二子,但一直不与楚王言语。后来楚王问她,她回答说:“吾以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④至竟:到底。底事:什么事。 ⑤金谷坠楼人:指绿珠。参《金谷园》诗注。[点评] 这首诗作于会昌二年(842)至四年(844)杜牧为黄州刺史期间。息夫人是春秋时陈侯之女,嫁于息国君主。楚文王闻其美貌,灭息攘为己有。息夫人在楚宫生二子,但始终没有说话。诗的前二句以息夫人之不语表其哀怨,后二句以绿珠坠楼责其不死。宋许《彦周诗话》称此诗为“二十八字史论”。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说:“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讪,尤得风人之旨耳。”题乌江亭① 胜败兵家事不期②,包羞忍耻是男儿③。 江东子弟多才俊④,卷土重来未可知⑤。[注释] ①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 ②胜败句:谓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能预先知道。 ③包羞句:谓能忍受耻辱,战败而不气馁,才是男儿的本色。 ④江东句:谓江东子弟有很多优秀人才。江东子弟:《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⑤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点评]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除官左补阙赴京,经过和州乌江亭。公元前203年,项羽在垓下被围,战败,至乌江自刎。全诗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先料定。而失败之后能够忍辱负重以重整旗鼓,才称得上真正的男儿。江东有众多豪杰俊才,如果项羽失败而不自杀,卷土重来、反败为胜也是可能的。显然杜牧对项羽的自杀不以为然。杜牧认为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不能包羞忍耻,缺乏男儿应有的气质,经不起失败的挫折,更缺乏大英雄的远见卓识。不然则应该卷土重来。宋蔡振孙《诗林广记》卷六引谢枋得语:“众言项羽有速亡之罪,牧之独言项羽有可兴之机,亦死中求活意也。”此诗一方面对项羽进行批评与慨叹,同时也反映了杜牧的胸襟与气概,议论出奇立异,富含哲理意味。这首诗通过项羽失败这一具体事件,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荣辱的另一面看法。从反面宣扬失败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认为为完成事业而委曲求全的精神同样是崇高的。历代咏项羽诗很多,著名的有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看法虽不一,但可以互相参照。李清照侧重赞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败而不降,宁死不愧的英雄气概,并寄托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王安石则指责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的种种失误,以至丧尽人心,因此失败已成定局,卷土重来绝不可能。三诗题材相同,而情感迥异,但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题横江馆① 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②。 至竟江山谁是主③,苔矶空属钓鱼郎④。[注释] ①横江馆:在安徽和县东南,也称横江浦,与南岸采石矶隔江对峙,古为要津。 ②孙家二句:谓孙策、孙权兄弟及西晋龙骧将军王磚都在此地驰骋功名,孙家兄弟终成帝王之业。孙家兄弟,指孙策、孙权。孙策(175—200),字伯符,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春)人,吴主孙权之兄。父孙坚为刘表部将黄祖射杀,策依附袁术。后得其父部曲,渡江转战,在江东建立政权。孙权(182—252),字仲谋。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之局面。黄龙元年(229)称帝,建都建业,国号吴。事见《三国志·吴志》。晋龙骧,指王磚(206—285),字士治,晋弘农人,为巴州刺史,迁益州刺史。复为龙骧将军。武帝谋伐吴,诏其修舟鉴。吴人于江中设铁椎铁锁,磚烧断铁锁,抵达石头城,纳孙皓降。事见《晋书·王磚传》。 ③至竟:毕竟,究竟。 ④苔矶:长满青苔的石矶。矶是突出江边的小石山。[点评]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其时杜牧入京经和州游横江馆,凭吊古迹。以许浑《酬杜补阙初春雨中泛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诗“江馆维舟为庾公”之江馆参证,知此诗乃杜牧应裴俦之邀游览横江馆之作。参《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注。诗以横江馆在三国两晋时期煊赫的功业与眼前荒凉的情况比较,生发出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题商山四皓庙一绝① 吕氏强梁嗣子柔②,我于天性岂恩仇③。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④。[注释] ①四皓庙:在商州东商洛镇。 ②吕氏句:谓吕后强横而太子柔弱。吕氏强梁,即吕后强横。《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嗣子柔,即太子(后为孝惠帝)为人柔弱。《史记·吕太后本纪》:“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③我于句:谓刘邦与太子和赵王如意都是父子,本没有什么恩仇,只是吕氏强梁,太子柔弱,与自己不一样,而如意类己,故欲废太子而立如意。天性,谓父母爱子女乃天然的品质或特性。 ④南军二句:谓南军若不愿效忠刘氏,那么,商山四皓名为扶助太子安定天下,实际上是使刘氏灭亡。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北军,南军保卫未央宫,因宫在长安城南,故称;北军保卫京城北部。据《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死后,掌握禁卫军的吕产、吕禄想拥兵作乱,刘邦旧臣绛侯周勃以太尉身份与丞相陈平谋诛诸吕以安刘氏天下。“太尉将之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太尉遂将北军。”击败吕产,杀之于郎中府。杜牧诗称“南军”,与史实略有出入。袒(tɑn),裸露。[点评]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赴官入京,途经商山,题诗于四皓庙。商山四皓,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高祖召之,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留侯张良计,迎四皓,使辅佐太子。一日四皓侍太子见高祖。高祖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之议。事见《史记·留侯世家》。这是一首咏史诗,其特点是反说其事,说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名为安定刘家天下,实际上是促使其尽快灭亡。诗咏四皓,也给当朝统治者提出借鉴,要注意任人唯贤。赤壁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 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注释] ①赤壁:其地有多处,其一在湖北省蒲圻县长江南岸,北岸为乌林。汉末曹操追刘备之巴丘,遂至赤壁,为周瑜所破,取华容道归,即此。其二在湖北黄冈县,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黑色,名赤壁山,又名赤鼻矶或赤壁矶。其三在湖北武昌县东南,又名赤壁,亦名赤圻。杜牧所咏为黄州赤壁矶。其后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均此地,皆借其地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 ②折戟句:谓折断的戟头沉没于泥沙之中,还没有完全销蚀。戟,古兵器,长杆头上附有月牙状利刃。 ③自将句:谓我把它拿起来,磨洗干净后,认出是前代的遗物。 ④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进攻东吴,因北方军士不习水战,故以铁索将船舰连在一起。周瑜采取黄盖火攻计策,趁着猛烈的东南风,冲近曹军,同时发火,“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大败曹军于赤壁。事见《资治通鉴》卷六五。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庐江舒人。“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与孙策同岁,并相友善,策死,弟权继位,瑜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赤壁之战后,拜南郡太守。后进军取蜀,至巴丘而死。事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⑤铜雀:即铜雀台。汉末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铜雀台、冰井、金虎三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于楼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故名铜雀台。二乔: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是东吴有名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点评] 武宗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为黄州刺史,四年九月,转池州刺史。黄州有赤壁矶,牧守黄州时曾游此,有感于周瑜赤壁之战事,而作此诗。诗中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时周瑜破曹操之地,只是借黄州赤壁抒怀古之意而已。这首诗表明了杜牧对赤壁之战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是出于侥幸。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孙吴的霸业将成泡影,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形成,整个历史也将重写。诗亦隐寓作者怀才不遇的情绪。全诗豪迈俊爽,峭拔劲健,最能代表杜牧绝句的特色。同时议论精辟,对宋诗影响很大。 诗的前二句是兴感之由,后二句因感慨而议论。这首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以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锋利的笔锋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侥幸与偶然。清赵翼说:“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瓯北诗话》卷十一)道出了这一特点。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211页:“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家国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也是切中肯綮的解释。 杜牧平生自负知兵,故这首诗中的议论也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侥幸成功的议论,又使人隐约感到他对历史上的周瑜带有一点嘲讽的意味。我们由此想到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场时发出的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故杜牧自负之中,也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大概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兰溪① 兰溪春尽碧泱泱②,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③。[注释] ①诗有原注:“在蕲州西。”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兰溪即黄州兰溪镇,镇东有竹林磴,为箬竹山群峰之一,其处多兰,其下有溪,故称兰溪。兰溪镇在黄州南七十里。 ②泱泱(yāng yāng):水面广阔。 ③楚国二句:谓当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憔悴的时候,应该是沿着这条道路去潇湘的。楚国大夫,即屈原。《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潇湘,潇水与湘水,二水在湖南省零陵县合流。[点评] 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暮春。时杜牧在黄州刺史任。诗有原注:“在蕲州西。”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兰溪即黄州兰溪镇,镇东有竹林磴,为箬竹山群峰之一,其处多兰,其下有溪,故称兰溪。兰溪镇在黄州南七十里。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两兰溪县》条:“兰溪在唐,为两县名。一属蕲州,一属婺州。杜牧之诗‘兰溪春尽碧泱泱’,盖蕲州之兰溪也。杜守黄州作此诗,黄承兰溪下流故耳。”诗中通过兰溪景色的描写与古代所发生事情的联想,抒发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慨。因兰溪古属楚国,所以联想到屈原有可能由此路而去潇湘。杜牧怀才不遇,与屈原相似,故更加同情屈原,且借屈原以寄慨。题木兰庙① 弯弓征战作男儿②,梦里曾经与画眉③。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④。[注释] ①木兰庙:在今湖北黄冈西一百零五里木兰山。 ②弯弓句:谓木兰女扮男装,驰骋于沙场。 ③梦里句:谓木兰只有在梦里才恢复自己女儿的本色,给自己画眉打扮。与,介词,义为给或使。 ④拂云堆:唐时朔方军北接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有行军之事,必先往祠祭酹求福。其地在今内蒙古五原县。明妃:即王昭君。西汉元帝宫人,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字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帝予昭君,以结和亲。昭君戎服乘马,提琵琶出塞。入匈奴,号宁胡阏氏。卒葬于匈奴。事见《汉书·匈奴传》。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点评]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四年(844),时杜牧在黄州刺史任。木兰庙在今湖北黄冈西一百零五里木兰山。北朝乐府有《木兰诗》,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为国立功的事迹,杜牧这首诗就是谒庙时题壁之作,赞扬了木兰先国而后家的崇高精神。诗人通过对木兰复杂心理的模拟,并以王昭君作陪衬,揭示了木兰的忠勇精神,并透露出作者的敬慕之情。登乐游原①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