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洋华侨杰出的实业家和政治领袖
他白手起家创造了雄踞南洋的橡胶王国
他首次将全体南洋华侨统一领导起来,心怀祖国,积极组织抗日救亡活动
他积极投身祖国教育事业,是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创始人
他促成修建了福建历史上首条出省铁路——鹰厦铁路
厦门大学校园,风景如画。
中西合璧的群贤楼群,一主四从、一字排开,这里是厦门大学的发祥地-1921年,第一块基石在此奠定,第一所华侨独资创办的高等学府由此起步。
群贤楼前矗立着学校创办人的铜像。老人身着西装,右手执杖,左手握一顶巴拿马草帽,神态安详。雕像基座上刻着“陈嘉庚1874-1961”。
在距此不到20千米的集美学村,同样西式装扮,手拿巴拿马草帽的陈嘉庚雕像伫立在归来堂前,微笑着目视远方;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陈嘉庚执杖前行的铜像,屹立在校园最醒目的高处;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座陈嘉庚的铜塑胸像也静静地接受人们尊敬的目光。
最近几年,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云南畹町、广州华侨中学、福建大田县城、四川汶川、青海玉树陆续出现了一座又一座陈嘉庚塑像。
竖立人物纪念雕像是为了构建一种人格,表达一份集体的敬仰,树立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陈嘉庚雕像出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陈嘉庚做了哪些超越办学范围的大事,以至于在他逝世半个多世纪以后还能有如此大的影响?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拂去岁月的浮尘,走进陈嘉庚生活的年代,走进他既平凡又伟大的一生吧。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极端危险的境地。在这个需要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各路英豪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人,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以张謇、陈宜禧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黄遵宪、詹天佑为代表的科学救国的知识分子……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救国之路。陈嘉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位杰出的华侨实业家、教育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1874年10月,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父亲陈杞柏于19世纪70年代南渡新加坡,开设米店兼营地产等业务,是福建帮的领袖之一。1890年,陈嘉庚应父召,前往新加坡学商。青年陈嘉庚暗下决心要为家乡的进步尽一份力。
贺春旎,1976年生,研究馆员,曾任陈嘉庚纪念馆副馆长,现任华侨博物院院长助理。
前言
第一章 小渔村走出的青年商人
第二章 代父还债诚信为本
第三章 教育拓荒者和他的学村
第四章 从倾资兴学到毁家兴学
第五章 统领南侨的华侨领袖
第六章 没有寿星的寿宴
第七章 从嘉陵江边到延水河畔
第八章 空前绝后的华侨首席代表
第九章 永远的陈嘉庚
延伸阅读
后记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陈嘉庚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漫漫关山从头越
陈嘉庚亲历了父亲的实业由鼎盛到衰败的历程,感受十分深刻。他决心从头做起,闯出一条新路。
经过一番细致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内部分析,陈嘉庚决定从黄梨罐头加工业入手。之所以将黄梨生产作为创业的起点,是因为新加坡盛产的黄梨汁多味甜,适合制成罐头。父亲的黄梨种植园与加工厂已有相当的基础,而眼下自己手头可供调配的流动资金非常有限,正好那些专营出口黄梨罐头的洋行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拥有稳定的货源,因此愿意先向供货厂提供生产所需的马口铁和白糖,并给予45天的还款期限,而员工工资每半月才结算一次,这样除了购买黄梨必须使用现金外,无须动用太多流动资金,便可获得利润。
1904年春天,30岁的陈嘉庚用7000多元创办了新利川黄梨罐头厂。为了把建厂成本降到最低,他选择了远离市中心的淡水港山地,因陋就简,利用茅草木料盖起厂房。陈嘉庚日夜泡在工地上监督工程,并购置二手机器。短短两个月工厂就建成了,这时正好赶上夏初黄梨成熟,他立即组织工人投入生产。到6月底制成了上万箱黄梨罐头,获净利9000余元。在此期间,他还意外地获得了独立经营“日新”公司的机会,获净利近3万元。初战告捷,陈嘉庚信心倍增。年轻的企业家就这样自立门户,在商海中扬帆起航。
经营过程中,陈嘉庚留意观察同行,发现大部分商家并不注重了解市场信息,在生产方面比较盲目,造成浪费,增加成本,减少利润。他从调查买方市场入手,制定经营策略。当时欧美共有十多家洋行经营黄梨罐头,除周末外,每隔两三天一定会发电报采买。洋人对菠萝罐头的需求各式各样,有五六十种。当地出口的多是条形、方形、块状等普通装产品,年产量约180万箱,占总出口量的八九成;杂色装几十种,只占出口量的一两成。陈嘉庚了解到杂色装式样复杂,对制作工艺要求高,而销售量不大,各厂家都不愿接这类生意,也因为如此,这些罐头的售价较高,每箱可多赚两三角至七八角叻币。陈嘉庚觉得这是个机会,每天上午9点左右,他就和副手分别到各家洋行探询各国电报订货的种类和数量。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客户对黄梨罐头的需求,掌握市场信息后,承揽了绝大部分杂色装罐头订单。他发现其他同行几乎都实行季度核算法,经营成本较高,于是他加强核算,力求降低成本,规定买来的生梨必须当天加工完毕,第二天装箱,当夜立即结算盈亏,并以此作为次日采购议价的标准,根据市场需求控制产量。除了尽最大可能降低成本外,他强调要将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每天清晨及下午都亲临工厂巡视,严把产品质量关。他还反对囤积,要求尽快将产品销售出去,以利资金周转。由于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进行的这一系列革新,平均每箱黄梨罐头可以多赚五至六角,从而在新加坡和柔佛两地20多家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经营最成功,获利最多的一家。
在激烈的商战中,陈嘉庚预计欧洲市场对黄梨罐头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黄梨原料供应将日趋紧张。他果断出手,在距新利川黄梨罐头厂不远的路边,以2500元的价格购买了500英亩空地,取名“福山园”,种植黄梨。这样既能稳定黄梨罐头厂的原料来源,同时也可以降低原料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福山园是当时新加坡最大的黄梨种植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