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徽州地》一书以除江西婺源以外,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地的古徽州地域范围为叙写对象,向读者展示出这里以黄山山地和新安江为首的山脉、河流共同构成的“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以及黄山经历第四纪构造抬升和强烈流水下切所形成的独特的、壮观的“同心圆式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黄山山间“如仙境般的云海”“光怪陆离的奇石”“生机勃发的黄山松”与“冰川活动遗迹”等美景都会在书中有精彩的图片展示。与此同时,书中非常有针对性地围绕古徽州文化展开介绍:将这里*丰富又*具地方特色的史物——古牌坊、古祠堂、古塔、古桥、古村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讲述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含义及“天人和谐统一”等思想;将徽菜、徽学、徽画、徽医等文化精髓作出了高度概括,使读者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是依据古徽州行政区划进行范围划分的。
展示呈同心圆状分布的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及云海、奇松、温泉、怪石“四绝”。
讲述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
了解徽州人“寄命于商”的起始原因及发展过程。
寻找散落的古徽州文化遗存——古牌坊、古塔、古桥、古祠堂、古村……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山限壤隔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
中国南方最早的成陆地区之一 9 / 黄山山地 9 / 休歙盆谷 9 / 休屯盆地 11 / 黄山峰林 11 /
黄山“冰川遗迹” 12 / 太平岩体 13 / 黄山岩体 16 / 怀玉山台拱 16 /
祁门—歙县三阳坑断裂带 17 / 黄山 17 / 五龙山脉 18 / 白际山脉 18 / 大会山脉 18 /
新安江中上游 19 / 横江 20 / 练江 20 / 黄壤 20 / 黄山云海 21 / 水灾频发 24 / 擂鼓峰 25 /
灵山 25 / 龙尾山 25 / 卧龙谷 26 / 段莘水 27 / 古坦水 27 / 五龙山 28 / 颜公山 28 / 白石塔 28 /
松萝山 28 / 大斐岭 29 / 齐云山 29 / 呈村塅 32 / 里广山石臼峡谷 33 / 龙井潭瀑布 33 /
夹源水 34 / 鬲山 34 / 华山 34 / 屯溪盆地 35 / 鹦鹉尖 35 / 丰山 36 / 灵金山 36 / 丰乐河 36 /
丰乐湖 37 / 上扬尖 37 / 飞布山 37 / 花山 37 / 小南海 38 / 练江谷地 38 / 昌源河 38 /
富资水 39 / 宣徽之脊 39 / 清凉峰 39 / 饭甑尖 40 / 九龙戏珠 40 / 黄高峰 41 / 翚溪山 41 /
龙须山 42 / 百丈岩 42 / 龙溪地隙 43 / 芦昆常盆地 43 / 逍遥盆地 43 / 墈头冲积扇 43 /
登源河 43 / 大源河 44 / 天星洞山 44 / 石凫山 45 / 塘山头 45 / 牛山 45 / 龙头山 46 / 文山 47 /
三溪盆地 48 / 白地盆地 48 / 徽水河上游 48 / 莲花峰 48 / 光明顶 49 / 天都峰 49 / 始信峰 50 /
陵阳山 50 / 樵山神仙洞 50 / 黄山怪石 50 / 翡翠谷 51 / 喷玉泉 54 / 汤泉 54 / 九龙瀑 54 /
麻川河 55 / 秧溪河 56 / 太平湖 56 / 留杯荡 57 / 大洋湖·小洋湖 57 / 五溪山 58 / 打鼓岭 58 /
风茅岭 58 / 南屏山 58 / 霭山尖 59 / 淋沥山 59 / 黟城盆地 59 / 宏村盆地 59 / 美溪河 61 /
牯牛降 62 / 雪里尖 63 / 祁山 63 / 凤凰山 63 / 历溪大峡谷 63 / 阊江 64 / 大北河 64 /
植被垂直分布 65 /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68 /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 68 / 岭南自然保护区 68 /
九龙峰自然保护区 69 / 天湖自然保护区 69 /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 69 / 黄山松林 69 /
阳干板栗林 71 / 黟县香榧林 71 / 五溪山杜鹃林 72 / 拜祭堂原始森林 72 / 松潭古树林 72 /
晓起古樟树林 72 / 木坑竹海 73 / 香果树 74 / 红楠 75 / 杜仲 75 / 银鹊树 75 / 长序榆 76 /
光皮桦 76 / 糙叶树 77 / 黄山木兰 77 / 黄山花楸 77 / 短穗竹 78 / 蛛网萼 78 / 永瓣藤 79 /
黄山梅 79 / 独花兰 79 / 八角莲 80 / 黄山菊 80 / 蓝田古生物群 81 / 恐龙化石 81 /
梅花鹿 81 / 黑麂 81 / 黄山短尾猴 83 / 金头闭壳龟 83 / 祁蛇 83 / 白颈长尾雉 84 /
黄喉噪鹛 84 / 白胸翡翠 84 / 八音鸟 85 / 红嘴相思鸟 85
二 经济地理
以商代耕 89 /“ 塘堨”式灌溉农业 89 / 山林经济 89 / 无山不产茶 91 / 栽桑养蚕 92 /
流水养鱼 92 / 佃仆制 92 / 族田 92 / 徽州竹编 93 / 文房四宝 93 / 徽雕 94 / 徽刻 95 /
徽州漆器 95 / 霞间窑 96 / 徽商 96 / 徽浮古道 97 / 徽泾古道 97 / 徽婺古道 97 / 通徽水道 97 /
太平桥 98 / 乐成桥 100 / 深渡 100 / 渔梁坝 100 / 祁门瓷土 101 / 皖南黄牛 102 /
绩溪黑猪 102 / 蓝田花猪 102 / 桃花鳜 102 / 荷包红鲤鱼 103 / 旌德苎麻 103 / 徽州雪梨 103 /
三潭枇杷 104 / 黄山猕猴桃 104 / 富岱杨梅 104 / 旌德青蔗 104 / 朱郑荸荠 104 /
旌德生姜 105 / 陈村雪里蕻 105 / 徽菇 105 / 黄山石耳 106 / 灵山米 106 / 太平猴魁 106 /
祁红 107 / 五城米酒 107 / 汤口火腿 108 / 五城茶干 108 / 徽州馃 108 / 顶市酥 108 /
万安罗盘 109 / 祁门瓷器 109
三 历史地理
山越 113 / 三大迁徙 113 / 徽州宗族 113 / 徽州望族 114 / 文会 115 / 汪华起兵 115 /
方清起义 115 / 改歙州为徽州 116 / 驱棚事件 116 / 四大徽班进京 116 / 新四军岩寺整编 117 /
歙县 118 / 休宁县 118 / 祁门县 119 / 绩溪县 119 / 屯溪 119 / 胡家村遗址 120 / 新洲遗址 120 /
中土坑遗址 121 / 蒋家山遗址 121 / 乌泥关 121 / 徽州文书 121 / 齐云山石刻 122 /
旺川太平天国壁画 122 / 许国石坊 123 / 棠樾牌坊群 124 / 长庆寺塔 126 / 屯溪程氏三宅 126 /
江湾古镇 127 / 万安古镇 127 / 呈坎古村落 127 / 唐模村 130 / 南屏古村落 130 / 宏村 130 /
西递村 130 / 汪口村 131 / 斗山街 131
四 文化地理
聚族而居 137 /“ 六邑之语不能相通” 137 /“ 尚气好胜” 138 / 生活俭啬 138 / 八碗八 139 /
锡格子茶 139 / 徽菜 140 / 冻米糖 140 / 腊八豆腐 140 / 徽州裹粽 141 / 深渡包袱 141 /
水口营造 141 / 徽式民居 141 / 老屋阁 144 / 江村古建筑群 144 / 罗东舒祠 144 /
龙川胡氏宗祠 146 / 溪头三槐堂 146 / 会源堂古戏台 147 / 火熥 147 / 做新娘 147 /
吵新人撒帐 148 / 送花灯 148 / 停棺不葬 148 / 五都清明祭祖 148 / 徽州祠祭 149 /
社屋民俗 149 / 杀猪封山 150 / 草龙祈福 150 / 汪王崇拜 151 / 程灵洗崇拜 152 /
五显信仰 152 / 齐云山太素宫 152 / 翠微寺 153 / 安苗节 153 / 目连戏 154 / 徽州傩戏 155 /
十番锣鼓 155 / 新丰唢呐曲牌 155 / 徽州民歌 156 / 齐云山道教音乐 156 / 仗鼓舞 157 /
美溪舞龙灯 157 / 婺源灯彩 157 / 跳钟馗 158 / 采茶扑蝶舞 158 / 伏岭舞 159 /
板凳龙 159 / 婆溪河灯 160 / 江湾豆腐架 160 / 五福神会 160 / 轩辕车会 161 / 花车转阁 161 /
赛琼碗 162 / 南湖书院 162 / 竹山书院 162 / 新安医学 163 / 新安画派 163 / 汪机 164 /
程大位 164 / 渐江 165 / 戴震 165 / 王茂荫 165 / 陶行知 166 / 徽学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