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九月,这是唐朝第16位皇帝宣宗在位的最后一年,最后一个月,最后的时光。
此时的长安依然壮丽、繁华,坊市中依然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外面喧嚣的声音越不皇宫高大的宫墙。皇宫中是安静的,安静中又似乎透着几分冷清、凄慌。在这安静之下,宣宗的大限即将到来,这一点宣宗本人是清楚的。
几个大臣急急忙忙走进了皇帝寝殿。九月的太阳把温暖撒满大地,几缕阳光透过寝殿的户栏分散到殿内的金砖上。殿外暖意融融,殿内却弥漫着清冷、慌张的气氛,刚进来的那几个人围簇在御床前,紧张又夹杂着哀伤地看着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当朝皇帝——唐宣宗。唐宣宗原名李怡,后改为李忱,时年虚齿五十。做了十二年皇帝之后,宣宗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皇帝即将驾崩,太子之位却没有明确,这是在场的人们所最为着急的事情。
宣宗也知道这个时候必须立即确定太子之位了,在还清醒的时候,召来了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几人,接受遗诏。宣宗平日对三子李滋最为中意,此时要他们拥立三子继承帝位,眼看大事毕,宣宗带着些许壮志未酬,未能完全恢复大唐风采的遗憾而终了。三子最后成为皇帝了吗?眼看似乎就要为现实,但结果往往就在一瞬间改变。
史载,宣宗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爱惜百姓,基本能够使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当时经常有一些势力很大的藩镇抗拒朝廷的命令,主动挑起变乱,与朝廷或其他藩镇之间发动战争,但这些战争基本是局部的,从总体上说,整个社会还是相对比较安定,尤其在朝廷和地方势力的对比上,朝廷仍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与宣宗之前的几个皇帝在位时相比,朝廷的实力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局面本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但这个局面没能继续下去,因为宣宗之后的几个皇帝没有选好,这几个皇帝都过于年轻,自幼长于富贵之中,不知体恤下情,毫无节制、滥用民财、亲小人、远贤臣,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很快就把宣宗好不容易开创的局面给迅速消耗掉了。
宣宗在政治上的清明不光表现在对藩镇的处理上,他在位时对各级官员、士大夫们也很尊重。每有大臣上奏章,宣宗都要焚香洗手,然后读之,以示对大臣的重视。凡是言之有理,符合国家利益的,一般来说,宣宗都能接受并加以施行。所谓上行下效,不光下级要尊重上级,上级同样要尊重下级,才有可能使下级努力、勤奋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