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经典,也能活得好好的,但问题是,活得好好的意味着什么? 《诗经》《论语》《庄子》《孟子》《老子》……含藏着中国人最初的政治制度、文学风格、礼仪风俗、生活方式的来源。读懂它们,会发现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和认知,可以如此开放、自由。 这本书是经典摆渡人杨照的十堂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尚书》《诗经
本书除按照传统典籍经史子集的分类分为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四编外,增加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佛学与道教思想的介绍,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常识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与解读,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不长的篇幅为读者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解框架。
中国古代学术体系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中经学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学术形态,始终被视为官学与官方意识形态。它对古代的社会政治、学术思想、个人生活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角度,对经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不同人物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阐释经学在政治、学术、社会等领域的价值与意义,为当
本书选取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及数部汇编之作,每类首先略加概述,然后列举代表性的文化典籍,进行典籍介绍。
本书汇编影印自东汉至民国时期江苏镇江地方人士所撰写的学术著作100多种,大致按经学、语言文字学、史学、诸子、医学、艺术、杂学等类编排,每一类又以作者的生年为序。其中收有多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献著作及稀见珍贵的版本,如颜锡名撰《夏小正改正》,据镇江图书馆藏抄本影印;叶玉森撰《新获卜辞写本纠误》《校读西清古鉴》等,据镇江
本书汇编影印自南北朝至民国时期江苏镇江地方人士所编纂和撰写的文学著作200多种,分总集和别集两大类,总集又按照地方、唱和、家集等类编排,别集则按照作者出生时间的先后编排。所收既有《京江耆1旧集》《焦六上人诗》等反映镇江地方文人诗文创作情况的总集类著作,又有张玉书《张文贞公集》、鲍皋《海门集》等地方著名人物的诗文别集。所
本书以卢见曾补刻本为底本,加以全式标点,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为校本,并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辨正《经义考》失误的内容,附于相关条目下。全书总字数约400万,共分10册,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本书精装版于2010年12月出版,本次改为平装重新推出。
本书的价值是记载了明代后期浙江一带上百名医药家的药物论说,同时还摘录了大量的明代医方资料。这些都是不见于其他本草书的新资料。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大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本书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月朋的《本草蒙筌》、仲淳的《本草经疏》,并称四大本草名著。本书的整理本,有中医古籍出版社2
本书收录了《续名医类案》中珍贵的药方。书中药方均取自古书之中,如宋。张杲作《医说》十卷,江父子所撰《名医类案》十二卷,《薛氏医案》、《石山医案》等,对外科、小儿科、产后修复、典型病症(恶寒、寒热、霍乱、瘴、泄泻、痉、头晕、麻木、温病等)诊治都有具体对症下药的药方,这些资料出处权威,而且保存不易,为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
《本草纲目拾遗》现存版本包括: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刻本、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钱塘张氏吉心堂刊本、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本,以及民国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新中国成立后,本书亦多次刊行。此次整理,是以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清同治十年(1871)张氏吉心堂刊本为底本,撰写者与刊刻者均为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