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地震社会学和救灾制度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和问题导向,着重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况及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我国现行地震救灾管理、救灾队伍、救灾医疗、救灾物资、救灾捐款、灾后重建、救灾科技、救灾立法、救灾宣传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专题研讨,并对上述相关管理制度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
本书以面向公众的地震灾害信息采集与服务为主线,介绍了地震灾害信息特点以及多源信息、公众在地震灾害采集和分析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地震灾害信息挖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围绕公众参与式的地震灾害信息分析需求,阐述了PPGIS、基于网络众包的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公众参与式的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基于遥感监测和台站的地
本书把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问题扩展到第三方——地下质量的迁移,研究了三者间的关系。将中国华北、云南两地区重力的信息数字化并组成时间序列(长度分别为12、14年),发现地震的发生与重力场变化和地下质量的迁移有关。地震往往发生在地下质量的迁移率、重力场重力变化强度达到其极值的那个时刻。地震发生与地下质量迁移有关的发现
本书主要介绍地磁异常快速、精细反演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针对磁法勘探中存在的剩磁、退磁效应问题,提出剩磁条件下的磁异常振幅反演技术、磁化强度矢量反演技术;以及通过磁异常反演提取剩磁信息及磁异常分离方法,讨论强磁性体的退磁作用及磁场响应特征,介绍剩磁与退磁同时存在的复杂条件下地磁异常反演方法。
本书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特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稳定大陆地震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布格异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给出了江淮地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格局,探讨了深浅部构造关系与解耦现象。在第四纪盆地与中强地震关系方面,通过洞庭湖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调查,提出了该盆地第四纪演化模式及与中强地震关系密切
《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是主教材《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微课版)》配套的实践教材。《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共两部分:第1部分为实验指导,第2部分为主教材的习题参考答案。各章在安排实验内容时,首先对每章关键知识进行简单梳理,然后用医院真实门诊管理信息系统脱敏后的数据来
本书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第二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第三课题“宽频地震观测实验与壳幔速度研究”的成果总结。作者通过在中国大陆青藏高原及周缘、华南及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三个大陆动力学研究及资源能源调查热点地区的野外观测实验,集成了适应我国复杂地质构造和人文自然环境的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
《工程地震灾变模拟:从高层建筑到城市区域(第2版)》介绍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在高层建筑和城市区域建筑群地震灾变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全书共分12章,以“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和“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高层建筑地震灾变模拟的精细模型、高层建筑地震灾变模拟案例、中美典型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对比及性能化评价、高
我国地震区域范围广阔而且分散、发生频繁而且强烈,约占全球发生地震次数的三分之一,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2]。因此,抗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可为地震设防和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提高综合抗震水平。由于地震机理和结构抗震性能的复杂性,仅以理论手段不能完全地把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反应过程和破坏机理,还需要通过结构试验模拟地震作
地热水既是“水”又是“矿”,所以《重庆地热水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研究》从地层和构造的角度,分析、总结了重庆地热水资源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成矿”特征。在研究范围方面,既总结了重庆市地热水的分布和特点,又划出了重点研究区域,分析、总结了重点区域地热水的补径排关系、地热田的划分、资源储量的计算。在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一是剖析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