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瓶画的叙事性》讨论的叙事性指的是古希腊瓶画的“显性叙事”与“隐性叙事”两条叙事线索。前者指瓶画的装饰风格、图像内容等表现形式产生、演变、消失的整个过程。后者指隐藏在形式背后,导致其产生、演变与消失的深层原因,涉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经济条件、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前者以看得见的方式叙事,后者以看不
人面像岩画是指岩画中以人面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类型,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其中,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是人面像岩画分布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作画方式多样。同时,该地区考古学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的人面形象,创作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持续至铁器时代,而又以青铜时代奥库涅夫文化人面像数量多,与岩画的相似度高。这些发现为本地
“游历古文明”系列丛书以威尼斯、希腊、吴哥、埃及的遗迹、建筑、博物馆等艺术与文明的杰作与瑰宝为主题,为热爱古文明与艺术的人们呈现出这些文化都城中详尽、专业的艺术面貌。阅读本系列丛书,读者可以在书中参观四地考古遗迹、博物馆的各个墓室、展厅,那里收藏着这些古文明国家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观览这些珍贵的艺术宝藏,就如同尽览了这
“向海而生”将以古罗马精美文物为切入点,揭秘两千多年前的“全球化”历程,讲述古罗马与海相关的一切:海洋崇拜、海港建设、造船技术、海上商贸与纷争,并延伸介绍海洋考古相关知识,为观众讲述文物发现过程中的精彩故事,以及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本书
自从18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200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6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
这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又娓娓道来的权威之作,呈现了一幅由皇室宫殿和3,150,428件藏品构筑的璀璨星图。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犹如徜徉于收藏之海上的文化方舟,乘载并沿袭了俄罗斯乃至欧洲富于戏剧性的人文历史。让我们透过馆长彼奥特罗夫斯基的开阔视野,依循博物馆二百多年的时间线,在他的导览下领略这座艺术殿堂中星罗棋布的艺术珍品。
与五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相比,与远在250代之前的祖先相比,人类精神的基本形态并没有什么不同。自称古代狂的男人从大英博物馆中选出中意的藏品,去探访创造它们的土地。本书记录了这一段段充满知识及智慧的有趣旅行。 作者从大英博物馆的馆藏物中选取13件镇馆之宝,透过叙述该作品的创作缘由以及所代表的美学,让读者了解到每个被珍藏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大爆发摧毁了古罗马城市庞贝,赋予这座古城末日般的悲情,却又把那段历史包裹进了时光胶囊,奇迹般馈赠给现在的我们一座非凡的永恒之城。 本书由13位考古学家、历史及相关专业的教授执笔,并配以丰富而精美的插图、摄影作品,讲述了庞贝遗迹的发现与发掘过程,并结合历史研究与考古发现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庞贝古城的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古希腊陶瓶进行分析解读。全书主要介绍了希腊陶瓶的器形、功能、制作工艺和装饰母题,同时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特征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得读者能够在瓶画当中一窥古希腊市民的着装打扮、体育竞赛、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细节,同时帮助观者解读相关人物身份,解析各中故事。作者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罗马和
"重生: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波兰佛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由中国首都博物馆与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共同主办。该展以17世纪下半叶为时间线索,以"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为背景,展现了西里西亚地区巴洛克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复苏。展览共展出了76件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的西里西亚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所有展品都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