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音乐美学与审美教育为基底,以音乐美学理论与审美教育研究为导向,介绍了音乐中的“美”的构成并探究了“美”的本质,让读者对音乐美学有个基本情况有个一定了解;对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对象与内容及现状进行了介绍,以对音乐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从本体与实践两方面阐述音乐美学的理论,详细的阐述了音乐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本书详尽地剖析了大运河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音乐在运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梳理了大运河沿岸音乐的历史脉络,从古代音乐的萌芽,到中世纪至近代的演变,再到现代的转型与创新,均有详尽的阐述;同时还着重介绍了运河沿岸音乐的多样种类与独特魅力,包括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并对这些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困境、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绵亘悠久的海门山歌(与海门山歌剧),是江海文化的活化石之一。透过吴歌北衍的历史流布与现实影响,这一文化事象从一个侧面见证和参与了长江下游崇(明)、海(门)、启(东)、通(州)等地人们不同时期所承袭的族性激活及其乡情民风。如今,源自沙地人乡土社会的宋卫香模式探索,以海门山歌人血缘地缘起始,数十年坚守国家主
中国音乐史学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
《古乐钩沉》为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文集之一,其中包括了吴志武2003-2023年间发表在各大学术期刊的23篇学术论文及1篇载于《中国音乐年鉴(2009)》的2000年以来古谱研究综述。书稿共计18万字,内容资料丰富,涉及大量对古谱、文献、宫调的解读,如《九宫大成》《律音汇考》《琴谱谐声》《诗经乐谱》《乐经律吕通解》
《历史表演声景民族音乐学三域九论》系齐琨的一部论文集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章节九篇论文,文章从民族音乐学中的三个视角入手,分别为历史之域、表演之域、声景之域。从历史学术角度、表演实践角度、田野考察中的声景角度分别对民族音乐学相关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再用个案研究充实理论架构。本书集合理论与实践,三个视域较全面的对音乐事项进
《赵塔里木音乐学文集》为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文集之一,其中包括了作者1988-2023年间发表在各大学术期刊以及收录在学术著作中的35篇文章。书稿共计32万字,涉及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其中对蒙古族与中亚东干人的音乐
《另有春集》一书为毕明辉著,分为三编,上编为西方音乐史学与跨文化研究;中编为基于北大音乐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美育通识探索与交叉学科研究;下编为中国音乐研究与音乐学人才培养研究。书稿涉及领域广泛,作者将目光投向中西音乐文化比较与互鉴的大视野,为读者如何通过音乐更为全面地认识中西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以理论解析的方式,通过中国民歌的时间之维、类型之维、空间之维界定其本源意涵,以共生教育为理论视角阐释中国民歌的多维育人价值及文化意蕴,形成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理论分析框架。本书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为主,辅以量化研究,通过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方式,挖掘中国民歌的多层次多类型育人价值,揭示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实现机理
本书记录了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音乐、汉、唐时期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音乐,中国近代音乐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历史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秀的音乐文化。面对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王光祈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社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