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英雄乍起,才俊繁斗。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跌拓起伏,群情激荡。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无出其右者。政治高手看到的是权谋诡计,文人骚客看到的是大江东去,忠臣良将看到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贩夫走卒看到的是借东风气周瑜,正所谓,你刚唱罢甘露寺,我又登场定军山。他关乎
唐五代词是词史的开端和宋词的源头,其发生和发展既曲折又复杂,其内容和体性亦丰富而幽微,这为唐五代词研究的突破和创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著首次尝试运用文化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唐五代词进行观照和考察,既历时态地考察唐五代词发生发展的历程与隋唐五代文化发展演变的相互关系,又分别从音乐文化、民间文化、宫廷文化、城市文化、儒家文化、
本书立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把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作为20世纪中国小说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全面考察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到现代的嬗变。1897—1916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童年,但它无论是在主题模式、结构模式、文体模式抑或美学风格方面都显示出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特色。本书通过对小说内部结构
本书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爱情小说中情感表达的转型。这种转型既反映了外国文学的影响,也见证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和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家和翻译家并非外来影响和本土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创造性地翻译和借鉴了源自不同语言、文化的文学传统,造就了20世纪早期中国爱情小说书写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本书选择从互文性翻译理论的视
《红楼梦人物群像长卷》是一部聚焦于《红楼梦》中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的艺术解读之作。作品以群像式分析为核心,围绕贾府众生相展开深度剖析,尤其着力呈现女性角色的多元魅力与命运沉浮。书中这些人物或灵巧风流,或拙朴真实,性格层次丰富且矛盾交织,既体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又折射出封建家族盛衰下的个体困境。全书立足文本细节,从才、情、貌
本书阐述从先秦到明清的中国古代诗道论及其发展历史,认为中国古代诗学由经典诗学与文人诗学两部分构成。文人诗学是文人在具体的诗史中实践经典诗学的历史。经典诗学发生于古代政教体系中,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诗歌艺术的规律。言志是经典诗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后来文人诗歌创作的基本崇尚。从文人诗歌史的具体实践来看,中国古代抒情诗学的轴心在
本书基于对现代文学中的农村的宏观把握,通过整体性的文本细读,指出赵树理在小说中主要关心和塑造的是一个“农民说理的世界”,并以形式与政治的关系为中介,依次论述了小说中再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阶级体认、政治情感,“理”的辩证法和传统伦理的更新,农民“说”的欲望与能力在获得解放过程中的意义,“农民”主体性的可能,以及赵
基于文艺人民性思想与文艺活动的共生互动关系,本书以对文艺人民性进行总体性的学术探究为逻辑基础,将七月派文学设置为具而微的文学事实,运用原始材料,回到历史现场
蔡元培是20世纪红学流派索隐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路,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本书系统搜辑蔡元培与红学相关专著、日记、书信、简历、书序、演说词等资料,附编辑录张元济、胡适、鲁迅等人的相关书信、书序及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蔡元培红学研究在当时的传播和影响。整理者苗怀明还撰文论述蔡元培红学研究的始末、治学特点及学术地位,以
汉魏六朝是辞赋文体的全盛时期,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曹道衡先生以专业的研究视野、简洁平实的语言将辞赋文体的来源、流变、盛衰与影响从容道来,又将《子虚赋》《两都赋》《洛神赋》《哀江南赋》等名作赏析穿插其间,深入浅出,以期帮助读者跨越时代和语言的隔阂,领会汉魏六朝辞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