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了2018-2022年浙江地方立法的特色亮点、实践经验,解读了创制性立法案例和工作机制,展示了法治研究成果,呈现了新时代地方立法的浙江探索。
本书内容包括:建设工程基本法律知识、施工许可法律制度、建设工程发承包法律制度、建设工程合同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等。
本书共收录9篇论文,内容涵盖“一带一路”法制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法治问题、东盟地区国别法制发展以及会议综述四个研究专题,对当下“一带一路”法制合作及中国-东盟区域与国别法治建设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本书由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两部分组成。总则部分主要介绍了刑法基本理论,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等内容,讲述了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者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分则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犯罪类型,其中每类罪又包含若干具体的罪名,并对某些多发犯罪予以讲解和分析。
本书对基本权利立法原理进行了系统论证,通过对基本权利立法的实质、性质、规范类型、立法效果、法理逻辑,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立法所应坚持的立法原则的研究,较为系统的建构起基本权利立法的基础理论。同时,采用法学与政治学、法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政党、职业立法工作者和利益群体对基本权利立法产生影响的机理;并且从立法理路
法治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如何建构中国的法治信仰,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回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2020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在“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一节提出要“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全书的主旨是在法治信仰理论界说的基础上,探讨法治信仰的结构与功能,分
本书以第三人撤销之诉为研究对象,应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法解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要件、客体要件、诉讼过程以及与虚假诉讼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系统研究。本书旨在探寻第三人撤销之诉程序的制度价值与适用范围,促使其融入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体系中并与其他程序实现良好衔接,进而促进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发展。本书
本书包括“残障、法治与社会”“残障与教育”“残障与就业”“精神与智力障碍”“译介”“评论”几大部分,具体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残障人士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数据统计分析、残障人无障碍生活法律保障的逻辑与反思、技职院校无障碍环境改善路径的反思、我国残障者按比例就业制度的异化及优化方向研究、生态系统视角下残障者就业支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意义,尤其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石、理论内核、理论要素和基本要求作了深刻的解读分析;第二部分系统地梳理回顾了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南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客观地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
本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是尝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运用在能源安全领域所作的学术创新。它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转型革命的新型空间政治历史背景,从法哲学本体论层面展开价值论—关系论—方法论范畴思辨,在法理学应用论层面设计出“能源合作环境—能源投资—能源货物贸易—能源服务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