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连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
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
本书是美国学者戚安道先生关于中国中古社会的专著。他研究了中古时期(400—600年)湖北地区的门荫制。在作者看来,荫护机制更侧重于荫客而不是护主,是“以地方州郡寒门视角纵观南朝历史”。实际上,行文中赖以为脉络的还是那些护主们的人生轨迹。译者为中国史学者毕云。本书对于理解南朝历史和南朝时的建康、三吴地区有重要意义,弥补了
晚清至民国初期,中西文明剧烈碰撞交汇,在政治衰败、动荡与混乱之下,民众生活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动?西力东渐、洋货流行给人们的生活及观念带来哪些影响?人们怎样应对这些变化?孕育了哪些新生活方式、新追求和新观念?本书围绕这些问题,运用档案、方志、日记、笔记小说、报刊、外国人游记等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城乡生活环境、消费生活、城市
明代儒道释三教思想融合的大背景下,儒家士人对生死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王阳明承认“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将超越生死一念抬到了“尽性至命之学”的高度,与前代儒者“论生不论死”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也启发了此后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儒学能否了生死”的问题成为当时学界论争的焦点。其中,“异人”邓豁
何处是江南?言人人殊。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会变迁和离乱更为显著的民国;这里的江南在乡土,立足于乡民直接照面的基层共同体;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渐趋一体的整体格局中观照地域社会;这里的江南在日常,着眼于乡村社会生活的细部。本书以日常诸要素为逻辑依据,首先刻画江南乡民的时空坐落,确认其基本生活单元,接着从劳作与生计、日
《四川省政府公报》对民国时的四川进行了全景式的摄录,通过特殊的文体和特殊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几十年间四川地域各方面的变化,既是研究四川一地的重要地方文献,也是研究中国抗战的重要文献。可以说,一部《四川省政府公报》,不仅是一部四川民国史,还是一部四川抗战史。《四川省政府公报》每期内容大致分为:法规、委任状、民政、财政
自述*朝话*乡村建设大意
本书主要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包括: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所谓治道者、旧社会构造在今日崩溃的由来、中国政治无办法、新社会组织构造之建立等。
本书为满铁农村调查(原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书名为满体铁惯性调查)丛书的第六册,。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对华扩张中,以满州铁道株式会社为依托开展对中国农村的大规模调查,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多年,形成著名的“满铁调查”。本丛书选择了与农村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计划出版50卷,每卷不超过100万字。此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