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数字人文》创刊,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辑为《数字人文》2020年第2期,收录数字人文领域论文14篇,除了有关数字人文概念与实践、文本分析、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评论与批判以及访谈论坛外,本期还结合当前防疫形势,开设“疫病与公共卫生专题”,探讨“疫情的流图”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本辑刊由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本期辑刊围绕数字人文研究的内涵、范式、方法、应用、反思等主题,旨在探索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中国的数字人文研究。本期辑刊收录21篇文章,是数字人文领域研究中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论文。本辑刊坚持学术导向,研究论文问题意识明确、理论论证严谨、经验材料丰富、研究方法
2009年,“数字人文”作为一个舶来概念进入中国学界,其内涵与外延已日渐明朗,即旨在针对计算与人文间的交叉领域进行学习、研究以及创新的一门学科。现今“数字人文”已在人文学术研究与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书即聚焦这一热点,收录数字人文领域论文15篇,其中收录了基础平台建设、历史地理研究、文本风格、社会网络、方法新阐
本书以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为理论依据,以英汉原创与翻译散文语料库为基础,对比分析文学性语言中的意象和语义结构,并探索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的方法。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语料库与数据可视化相结合,有效利用R、Python、D3.js等多种文本分析、统计计算、数据处理和呈现手段,展示了数字人文方法对英汉对比与翻译及
本书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两位作者以批判性视角对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轮廓以及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两位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两位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文学科研究、生产、传播的方式。数字人文,从一个极为专门的学术领域正在成为一种学术时尚;从强调文化记录的产生、保存、解释和呈现形式,到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颠覆。本书的几位作者是数字人文的实践者,他们将数字人文界定为一种新型学术模式、组织形式和
本书直接地呈现了质性文本分析过程中的核心步骤,目的在于指导读者进行质性数据系统化分析。详细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大主要方法: 本书所描述的质性文本分析,来源于主题分析、扎根理论、传统内容分析和其他理论。这是一种阐释性诠释的系统化分析。在英语国家,内容分析法往往是与量化范式相关联的,因此,术语质性内容分析似乎自身是个矛
《无网不胜:中国社会科学网创办侧记》就中国社会科学网组建以及起步的经历,进行记述,回忆汇总了组网上线以及初级发展阶段大家共同奋斗的历程。作者为周溯源,祖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汉族,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历任红旗杂志社哲史部编辑、求是杂志社哲史部历史组副组长、哲史部副主任、文化部副主任、
《如何利用互联网做研究》是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学生所写的清晰、简洁、有效的在线研究指南。上篇论述网络出版物,包括单独的章节论及网上学术期刊论文、书籍、官方出版物和新闻信息,这些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二手资料来源。下篇论述开放的网络,其中涉及庞大而令人困惑的资料,其中许多都没有直接的打印版本。本书为第三版。 《如何利
《万卷方法·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计算机辅助方法应用指南》的重点是如何使用我们所熟悉的工具(如WORD、EXCEL、ACCESS等)有效地管理和分析质性资料。这些已经为人们熟练掌握的软件,不仅能够实现质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要求(如三级编码技术),而且能省下研究人员学习陌生软件复杂功能的宝贵时间。质性研究者可以使用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