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871~989),在《宋史》里有传,字图南,号扶摇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著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是道家著名学者、养生家。其修炼思想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易学思想对儒家学派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人产生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
王母娘娘、妈祖、碧霞元君、魏华存、后土娘娘等,这些中国传说里的女神,也包含在道教神仙体系之内。有关她们的信仰是怎样形成和流变的?信众群体是什么情况?这些女性神祇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本书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女性神祇,对道教女神信仰进行初步的介绍和梳理。
《江西文化蓝皮书》(2018)集中分析万寿宫文化的各个方面。基于运筹区域宗教信仰的资源优势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精神价值这两者相结合的文化视角来对万寿宫文化进行区域调查与对策研究。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万寿宫文化发展总报告、万寿宫文化专题研究、全国各地区万寿宫文化调查报告、万寿宫文化相关热点问题研究。总报告主要撰写了历史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
本书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阐述历史上福建省闽东福鼎地区的太姥仙道信俗、乡土宫庙和民间信仰、道教文化和宫观道派的发展状况,也针对当地太姥信俗、民间信仰、道教宫观以及太姥道教艺文等加以整理和研究,对于保存福鼎地区的道教历史资料及理解地域性的民间文化信仰历史状况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香港全真教研究》以香港全真道教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处境为研究对象,采取了哲学、历史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交叉学术视野,多方面地透视这一宗教历史现象。作者广泛搜罗方志、碑刻、传记、著作,对于全真道教究竟何时传人广东这个学术悬案,展开小心的论证,对清末、民国时期,在华南地区发生的一场以扶鸾结社为基本内核的社会慈善运动进行解析,指出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师承北宗法脉,而又对南宗思想有着继承。他以儒入道,对阳明心学有较多吸收。刘一明的教化是其信仰论的功用,也可以说是其信仰论得以传播、发展的途径。刘一明的教化论与其信仰论是紧密联系的,不是在信仰论之外又有一个教化论。本书以刘一明为个案,从教化的视角对其思想进行了研究,虽不一定能
卿希泰教授奉献给学界的这本新论集,是应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约请而编选的。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大家学术”丛书,旨在编选近百年以来学术大家之精品,得以入选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教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
本书稿从皇家文化角度透视道教。依据翔实的历史典籍和可靠的宫中秘档,披陈两千年帝王与道教的秘史珍闻。作者充分利用了近年挖掘出的一些新的有关道教与帝王皇权特殊关系的档案文献等原始资料,注重揭示道教在皇权掌控下时长时消的历史走向及隐藏在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成因,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兼具历史性和可读性。在黄老仙道的踪影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