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论现代学者》有四篇专题文章:娄林透过尼采的学者和哲人之分,以及尼采对学者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叩问了何谓真正的学术研究;刘振分析了青年尼采的现代国家视角,以及这一时期尼采身上强烈的希腊传统烙印;黄子轩解读了尼采重估事业的奠基之作;叶然剖析了尼采身上哲学式爱情与本能式爱情的绞缠。此外,高洋揭示了《赫尔墨斯文集》知识层次
《古典学研究:荷马的阐释》收录了国内古典学研究领域一线学者的八篇文章:陈斯一、肖剑、张文涛、贺方婴几位老师的文章专论荷马史诗,涉及荷马史诗的创作方式、阿基里斯盾牌上的微观世界与史诗叙述的宏观世界之对照、荷马时代的神义论和正义论、王者的自我历练与德性培养等主题;刘小枫老师通过解读阿里斯托芬《鸟》剧与普罗米修斯形象,揭示了
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何为哲学?学院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在理论和体系中演绎,而且往往在基督教蔑视智慧的偏见之下推理。阿多是一个利用古代哲学来阐述自己思想的哲学家,在他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的经验,而不是一堆教条。他对于何
设计需要标明你从哪里来,而倡导设计东方学,就是在内省与提升、磨练与开放中,显现思维与表征的东方特点,为襄助世界设计鸠工疕材。也许当将来设计东方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认同的时候,我们便会想起民间的一句俗语:寓意总是在寓言创造之后被理解。
《古代哲学研究》系皮埃尔·阿多的古代哲学研究自选集,所选的研究文本,既有对“注释”“术语”的精微解读,又关涉“古代思想、历史”的基本面向;清晰地展示了阿多所说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研究进路和对古代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在本书中,阿多将一种对哲学文本的解释能力置于“教学与生活”之中,厘清了“哲学”在西方古
《柏拉图的播客--来自古代的现代生活指南》充满了对生活、人际关系和工作永不过时的洞察,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哲学家们对我们生活的21世纪的许多核心话题的“准思想”。作者马克·弗农的笔触从天衣派教徒(赤裸的哲学家)到居住在木桶中的狄奥根尼,涉及生命的意义、倾听与交谈、爱情与婚姻、快乐与怀疑、自由意志与死亡等二十个有趣的话题,这
《古今之间的但丁》内容简介: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几千年前,东西方就把自己的双眼投向不同的地方,也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走向。如果说西方人开始了用科学去认识客观世界,那么东方中国就开始了认识人本身。孔教和道教作为东方本土*主要的两种哲学派别,与其说有对立高下之分,更不如说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经纬线。凡是中国人几乎都无法逃脱“国魂经纬”的坐标定位,不同的无
说:“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大道的形象,一面它“大象无形”,一面它又像一头大象:庞大,有具体的形状,并且在走。 庄子说:“心斋”,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心珍视起来。斋戒三日,对此心,如对神。一定要尊敬这颗心,一定要依赖、信赖这颗心,因为没有了它,你真的就不能活了。 本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