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自然灾害/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颐先生所著“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科普读本之一。这一本专门谈减灾,它既是该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整个系列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理解了人类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共存关系,更好地领悟自然灾害的真谛,才能把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共
本书主要为大众介绍突遇地震、火灾、水灾(包括洪水)、风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发生核与辐射、生物恐怖事件、突发化学事故等人为灾害时,如何自救和互救。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地震,再到“8·8”九寨沟地震,我们看到了四川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上的明显进步:响应更加迅速,组织更加有序,救援更加有效,掌控更加娴熟。但是,防灾减灾救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表现出动员式、全民式、分散式的特点,存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拥堵混乱和民众依赖等问题。编写《四川省社区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甄选了中国近代史上灾情十分严重、影响极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灾害,分析了灾荒频发的原因、灾荒和政治的关系、灾荒和社会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对灾荒发生发展的成因、过程、后果以及各种灾害的频率及相互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我国近代灾荒的规律。书后附《中国近代灾荒年表》,勾勒了近代灾荒的轮廓。该书是从个案方面
本书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知识挂图,包括防护知识、饮食结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以图片为主,结合浅白押韵的文字,介绍了应对该病的核心常识,对科学防控疫情、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关知识具有较大的意义
西江流域是岭南历史上灾害高发的地区,自然灾害(洪涝灾害、旱灾、风灾、地震等)与人为灾害(战争、流民灾祸等)使这一地域的防灾问题更为复杂。《西江流域传统聚落防灾史研究》在对西江流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区域性防灾方略和聚落防灾的历史源流,并详细阐述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防灾格局形态、聚落中的防灾建筑和
本书介绍了冰雹的形成和危害、雾是由水汽凝结而成、雪花的尺寸、下雪天特别安静的原因、神奇的地光、地震海啸的危害、神秘鬼火的形成、夜天光的产生、赤潮对人类的危害、温室效应就是花房效应等内容。
长期以来,近代灾荒史研究一直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因此,学者们从探求灾荒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入手,说明研究近代灾荒史的重要性。李文海认为,研究中国近代灾荒史,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观察近代社会,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中,揭示
遥感作为一项技术手段,在地学、天文学、环境科学等均有广泛应用,从而衍生了一系列遥感应用产品,这些遥感应用产品正在打破不同领域科学研究的壁垒,一些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壁垒也正在瓦解,决策者可依据遥感应用的专题产品,结合实际情况,直接进行决策。遥感应用产品给各个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针对遥感应用产品的完整、全面的真
《二申野录》是清初著名文人孙之騄的笔记,以编年的形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间发生的地震、水灾、旱灾、蝗虫、大疫、雷雹等各种灾害,以及种类繁多的奇异自然现象。因为明朝建国于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亡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所以该书命名《二申野录》。该书成书、刊刻于康熙年间,是作者《晴川八识》丛书中的一部。作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