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以GDP为导向的地方竞争激励机制”“不合理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等使中国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国际与国内环境,需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思路,更强调区域内城市发展路径的差异化、多元化,绿色协同发展是转变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环境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本书
本书主要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溯因、方案制定、技术选择、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城市水环境概况、治理历程、治理现状,在自然与社会叠加影响下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分区及其特征,涵盖问题解析、目标构建和整治技术筛选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并给出我国华北、东北、东南、南部、西南和西北六大地区的城市水环
本书采用模糊综合评价、解释结构模型、专家咨询法等分析研究了环保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创业的机制政策作用力及机制政策链,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聚区的促进创新创业机制政策联动的实施建议。
本书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研究案例,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结合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与恢复力理论,综合运用RS、GIS、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技术与集对分析、综合指数、障碍度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手数据,依循“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分析框架建构--山区民族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及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理论部分阐述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之魂、传统文化之根和西方文化之鉴;下编实践部分较为详尽地研究了“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等案例。这样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以点带面呈现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貌。在下编部分,尽管“生态地生活生产:贵州世居蒙古族的风俗风情”“贵阳市生态人文城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在济南市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聚焦山东省自觉服从和融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突出山东特色和比较优势,立足山东省的做法、成效及经验启示,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措施,尤其是山东省沿黄部分市县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总体
近岸海域环境与生态数字化实时管理技术
(专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及财税政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孟召博)
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