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性重建是传统形而上学倾覆之后历史研究的基本课题,从史学叙事实践出发,通过一定的叙事机制与叙事策略,探索与时代思潮一致的历史共同话语与叙事契约,是当前历史理性建构的一条务实途径。当历史叙事在史学实践中能够得以合理的回应,历史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则可以由此获得坚实现实层面的支撑。本书对历史叙事的具体实践活动与其叙事思
本书呈现的是社会如何消费历史,以及这种消费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对大众文化与历史实践的认知。通过对一系列大众文化实体如影视、历史小说等进行考察,作者分析了历史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还深入分析博物馆对遗产之争的态度,技术变革如何影响公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公众史学与学院派史学之争,以及历史实践与理论探索的问题。虽然
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想。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
李宗侗治学,上探古史,下及近代,对中国古代史、晚清史、史学史等均有专门研究,成一家之言。本书收录作者论史文章30篇,选自作者几部代表性著作。全书由三个部分和附录组成。第一部分,“中国史学起源”收录作者论述中国史学源流的论文12篇;第二部分,“史家与史官”收录作者论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文章10篇;第三部分,“历
本书以“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为主题,荟萃作者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五十多年治史形成的史观、史识、史德、史才、史情等诸多方面的精粹文章。“历史是过往的人与事的经历和掌故……任何一国、一朝、一代都不过是历史的一些枝节与片段。时序上,每一片段有前边无数的‘因’和后边无穷的‘果’;空间上,每一件史实都因前后左右
本书主要研究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综合探讨相关研究进展及选题学术意义。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提出及辨析”,分析问题的提出背景,论述历史认识的多种思维模式;第三章“史学之求真的曲折历程及影响”,分析史学追求内容、形式之真的方法、历程及影响;第四章“客观性不是评判历史学优劣的唯一标准”,分
本书是海登·怀特晚年一部反思历史与小说之间关系问题的权威之作,系由最近5篇论文构成,揭示了历史乃是一套生活实践的预设。怀特援引迈克尔·奥克肖特的“实践的过去”,旨在阐明历史是一种基于假设的发现或建构,而非对纯粹想象或虚幻实体的写作或思考模式。怀特指出我们难以复原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甚至无法真正接触语境中的物质文化。
本书分为九部分,内容包括:冷门“绝学”研究专栏、大后方研究专栏、历史地理研究专栏、先秦秦汉史研究、明清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学术评论、历史教学问题研究、经典译文。
《现代虚无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一书从对虚无主义的精神症候进行学理考查与现实把握入手,分析虚无主义的内涵及其本质,反思现代西方思想家批判虚无主义的思想理路及其超越虚无主义的局限性。《现代虚无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一书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对虚无主义的思想基础、实质特点和现实根源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
本书共分两部分:教学理论篇和教学成果篇。主要内容包括:“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理念与教学实践刍议;读懂史料是史学论文写作的基础;科研小组指导与史学专业训练;世界史学术论文的选题、选材与写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