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理论与戏剧教育:全国戏剧教育与理论研讨会文集》包括戏剧教育的理性、王延松的导演发展道路、中国内地新时期戏剧观念头争论与理论建设、戏剧欣赏初论等内容。
本书以滦州影戏为研究对象,对滦州影戏所涵盖区域内的影戏进行了总体研究,属于中国影戏的地域性研究。作者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滦州影戏的流派划分、历史演变、分布与传播、班社与传承、剧目与剧本、雕刻工艺、操纵与演唱技巧等各个方面,又分析了滦州影的现状,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武安傩戏》是河北民俗文化丛书之一。河北武安固义傩戏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北方无傩的论断,是研究中国社火戏剧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是我国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傩戏使用狰狞的面具、奇特
厉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文学(戏剧学)博士,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演员文化和导演文化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30余篇为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除了从事学术研究,还进行文艺创作活动,出版有《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拍摄有电视剧代
这是一本介绍苏州评弹的书,因此,有些部分比较简略,没有展开。如苏州评弹历史的介绍,没有涉及有待讨论的问题。苏州评弹的形成,作者在八十年代初提了一个约略的说法:明末清初。后来有同志赞同并引用了这个说法,也有明代以至唐代的说法,我认为那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前身,而不是苏州评弹。能不能再进一步说得具体明确一些呢?有待继续研
《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
这是一本有关戏剧导演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部较全面的教材。本书正是为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而编写,力求告诉有志者,如何认识戏剧本体,如何掌握戏剧的种种艺术手段,并详细阐述导演艺术创造规律与工作方法。本书按教学的程序写,不把它写成纯导演理论著作,也不是写只讲操作的技术教材。体例上从元素解析、创作过程到导演观念的
这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复社三十年纪念文集。共收文章约120篇,分成四个部分,包括:昆曲麈谈、曲事述往、我与昆曲、追怀故人。这些文章详细地记录了曲社历年来的一些活动,古今曲社历史沿革、掌故,曲社、曲友的回忆等等,可以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教材由李中会任主编并编写了绪论、第一模块,胡惠玉,任副主编并编与了第二模块,孙艳普编写了第三模块,王维园编写了第四模块。本教材吸取了一些专家学者对戏曲曲艺的研究成果,并收集了一些戏曲,艺作品的唱词、曲词、脚本和演出剧照。
昆曲的历史较早,对于京剧的形成影响深远。昆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京剧艺术体系的基础。及至民国,京剧发展至鼎盛阶段。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以及众多学者文人的参与,相关图书的编着出版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