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22届学生作品集,收录了美术学系、设计学系100多位学生的创作作品。本书呈现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是同学们三年来在导师们的辛勤指导下的学习成果,这既是展示,也是汇报。
本书作者采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与宗教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来考证现有岷江源区域的民族宗教艺术留存,审视居住于该地区的藏、汉、羌等民族宗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苯教、道教、羌族宗教信仰等多种信仰长期共存的艺术表象,以历史的横向与地域空间的纵向比较,追索其艺术动态变迁的过程,对艺术形式的流变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
新版全国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考试教材--演出市场政策与经纪实务
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分为“总述”“特辑”“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出版·期刊”“纪事”几大部分,其中囊括了2019年的科研项目、出版期刊、师资力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度学术科研成果的良好展现。
《日本美术简史》论画为道,按专题排列,同时兼顾年代,以传播与受容、情景与需要两条主线展开。本书分为十五讲,图文并茂,对日本艺术史中主要时期的杰出艺术家及其作品等进行了梳理,尤其是侧重描绘了中日艺术交流的内容,为一般读者了解日本艺术史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解读视角。书中包含四百三十帧彩图,全面深入地展现了日本美术的特质。
《中国艺术3000年》(原《中国艺术史》第二卷)是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OskarMnsterberg)的力作。本书分为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两大部分,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青铜器、陶瓷、宝石制品、印刷品、织物、漆器与木器、琉璃、珐琅、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器物近1200件,通过艺术作品本身所
本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从语言分析和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美术”在中国的意义嬗变历程,揭示美术的能指和所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第二章,从角色转移、角色失调等方面,考察和分析艺术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阐释艺术主体的角色实践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三章,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书画组织进行考察与比较,阐述其
本书由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朱恒夫等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26辑约请了二十多位戏曲专家对今日在戏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戏曲作专题评述与深入探讨,其中不少论文能从新的视角,对民族艺术的理论问题做研究,许多观点颇有新意与创见,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具有十分现实的启发意义,对戏曲早
本书生动讲述了美术领域古今中外人体模特儿的历史故事。以世界名画、名雕塑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人体模特儿自诞生到发展、到近现代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的历史。作者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模特儿和艺术家是怎样合作,共同创作出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的,并通过实例表明模特儿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性。刘海粟曾说:人体美是美中之至
本书将美术文献专业性特征剖析、英汉翻译理论讲解和翻译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语言学、翻译学、美术学的跨学科角度对美术文献在词汇、句子、语篇、修辞、作品题名、文体上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提出了美术文献翻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针对性翻译策略,探讨了提升美术文献翻译质量的核心维度。本书适合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界翻译工作者、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