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西亚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光温水条件和主要生态资源分布状况监测,系统分析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状况,并对该区域“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城市建成区不透水层分布信息、10km缓冲区土地覆盖状况和城市夜间灯光数据变化,对“一带一路”西亚区域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以新亚
本书是“遥感诊断系列专著”的第五部,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中国环境健康现状、环境安全与生态健康遥感诊断的内涵和中国环境健康遥感诊断分区框架。第2章以代表性速生林为典型案例,介绍竹柳在中国的适生分布遥感诊断方法。第3章重点介绍荒漠化区域植被变化遥感诊断方法,并分析气候因素及非气候因素对中国典型林业工程区植被变化的影响。
2014年习近平在视察内蒙古时强调,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总书记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次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长期开展资源环境遥感研究项目成果基础上完成的,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7)》的持续和深化。书中系统开展了中国土地利用、植被生态、水资源、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重大自然灾害、大气环境等多个领域的遥感监测分析,对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度空间遥感》从多维度、多尺度系统研究城市绿度空间遥感,在介绍城市绿度空间内涵、科学与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城市植被二维、三维信息提取技术,城市绿度空间二维、三维度量技术和多尺度感知技术,同时探讨城市绿度空间遥感评价方法。城市绿度空间遥感通过探索“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的技术优势,促进城市植被研究由二
《中国生态参量数据及其变化格局》拟将碳专项遥感课题构建的中国生态参量数据和生态参量遥感监测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中国生态参量数据以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全国土地覆盖数据为基础和核心,涵盖了2000~2010年时空间连续的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和地上生物量等生态参量数据,并据此发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地表环境多源遥感监测方法》深入介绍了稀土矿区环境信息遥感监测方法,分析了南方稀土矿区地表环境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稀土开采模式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为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全书共分7章,包括多光谱遥感数据、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热红外遥感数据、高光谱遥感数据等多种遥感技术在离子稀
城市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最为强烈且集中的地区,其地表不同于自然地表,具有较为复杂的物理特性、热量特性及动力特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自然地表被人工地表所代替,不透水面作为城市典型的下垫面类型,具有蒸散能力弱,蓄热能力强的特点,对城市热环境有着强烈的影响。对城市不透水面及热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量化城市群
本书使用多种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开展城市环境的量化分析与典型应用,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欧空局Sentinel-1A/B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影像、日本 Himawari-8气象卫星影像、美国Landsat系列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美国DMSP系列卫星夜光遥感影像,以及瑞士se
本书通过基于干旱区水质监测的困境,设置了河流水质监测和干旱区湖泊水质监测两部分内容,方法上采用联合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水质指标监测精度,突破单项技术在水质监测精度低、监测参数不全面的瓶颈。为推动内陆干旱区水质监测研究进程,保障西部水安全及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基础。在理论上,本书引入光谱放大组合算法实现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