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分析与净化治理技术》共9章。第1章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类型、特征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第2章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治理及行业发展状况;第3章主要介绍各类空气污染物检测技术;第4章介绍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第5章介绍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净化治理技术;第6章介绍光催化净化治理技术;第7章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物
本书基于对碳排放、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倡议等领域文献的梳理,明确了碳排放与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全球以及亚太地区、加勒比—拉丁美洲地区、中东北非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四个区域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与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碳排放的关联关系,并借助扩展的本地溢出模型探究了
本书通过系统性研究,深入探讨了如何确保北京冬奥会成功实现碳中和目标,展示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贡献,以及北京冬奥会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影响。首先,本书结合北京冬奥会的独特性,参考以往历届奥运会的低碳实践,详细分析了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内容,全面评估了碳中和成果。其次,本书从冬奥会的衍生效应入手,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对
本书从全球碳中和目标、中国部分碳中和实践出发,分析了碳中和路径中的关键因素,从区域、组织、产品层面详细介绍了实现可持续碳中和的关键路径;遵循碳中和承诺—碳减排—碳抵消的基本框架,重点介绍了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汇等。本书对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的碳中和实施人员在厘清碳中和概念、量化排放、制订减排
本书总结了多个城市与区县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驻点跟踪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城市PM2.5与臭氧污染成因分析与管控效果跟踪评估;重点行业排查监测与技术帮扶、“一行一策”污染物控制策略与解决方案;大气污染源分物种动态排放清单编制,大气污染源非现场智慧监管技术与模式探索与实践;建立城市驻点研究帮扶工作模式,提出PM2.5与臭
本书分为总报告、碳源碳汇篇、市场价格篇、政策机制篇、产业技术篇、能源转型篇、国际借鉴篇、专家观点篇,聚焦福建省实现“双碳”目标,分析了2023年至2024年福建省“双碳”工作推进态势及面临挑战,回顾了福建省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以来的发展成就,构建了省域“双碳”指数公共产品,探讨了电-氢协同发展路径与模式、新型电力系统
本书以江苏省国控站、国家区域站、省建省管站、省控(含环保模范城市)及13个设区市已建成的大气超级站等组成的空气质量观测网络为研究基础,并利用13个设区市和典型区域开展的颗粒物组分和息气前体物(VOCs)采样数据,分析了江苏省PM2.5及其组分、臭氧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气象条件对于PM2.5、臭氧浓
全面提高碳排放效率被视为实现建筑业”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探究建筑业全要素视角下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提升路径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基于此,本书测算了2008-2020年建筑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揭示了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内外双视角分析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而考察不同影响因
本书主要围绕碳市场和石油石化行业深入研究,力图为企业实际业务服务,帮助石化企业从纷繁复杂的碳市场发展中看清自身在碳市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寻找到相应对策。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全球碳市场情况,系统介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治理的历程以及治理框架演进,并介绍了国际主要碳市场运行进展,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建议。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本书在《京都议定书》所开创的国际碳交易的基础上和在《巴黎协定》所提供的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下,论述全球碳市场机制得以构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本书结合国际气候谈判成果,系统梳理碳市场机制在国际法上的规范基础;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层面上的碳交易制度实践,阐明碳市场机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