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至中国佛学》由比较哲学与分析哲学的新视角切入,阐释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佛学,着重概念的分析、论证的阐述,对各哲学基本预设的检证,以及力求简单明了的哲学方法,重建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领域中应有的地位。 全书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先秦儒、道、墨、法诸家以及《易经》一书,强调中国古代哲学的哲学性
《静思语》被誉为永不下架的一本书台湾的世界品牌,甚至是台湾的第四个奇迹。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二十周年,发行超过三百四十五万册,包括英文版、日文版、德文版等十一种语言版本。本书辑录自证严上人与弟子及宾客的对话,文字浅短,可以随机翻阅、随缘受教,并且用字平实不重华词,却蕴含人生哲理与真义。第四集句型较以往更为简洁、易读、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建立在明代儒佛道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其心学思想形成的全过程都借鉴与吸收了禅宗思想。本书在阳明心学与禅宗思想的基础上,梳理了阳明心学美学与禅宗美学思想,着重审美过程中的体验性与主体性;从心学与禅宗的关系、美学思想的异同,以及不同的历史归宿等方面,尝试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探寻阳明心学与禅宗美学在审美文化
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等造诣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最终却剃度出家,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僧名弘一法师。本书精练概括了李叔同的一生,并向读者展现出他在各个方面的伟大建树和贡献,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读者了解李叔同的指南之书。 大家精要&midd
为促进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敦煌学研究所特编辑出版《佛教文献研究》学术集刊。本集刊由上海师范大学定源教授主编。本辑收入12篇学术论文,研究领域涉及汉文大藏经、域外佛教文献、敦煌遗书以及藏内佛教文献等相关研究,具体内容涵盖文献版本考订、思想探究、文本比较、文献价值阐述以及研究史梳理等方面。书后附
本书是对中华文化极具贡献的仲敦巴(公元1004—1064)的一部传记,仲敦巴幼年丧母,无法忍受后母虐待浪迹四方乞讨为生,期间求学未辍,后拜拜阿底峡为师,终成世代敬仰的学派创立者。作者侧重其求学经历,按时间先后描述了一代宗师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怎样在求学的道路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最终成为开创一门学派的历史人物为线索,描
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的大众读物。本书以玄奘西行求学为主线,用讲坛的形式讲述玄奘六十五年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生故事。全书共三十一章,第一至五章讲述玄奘的家世源流及十三岁净土寺出家到国内游学,九年历经十四师的经历;第六至十三章讲述玄奘矢志西行,九死一生过大漠、翻越凌山的艰难险境;第十四至十六章讲述玄奘穿越中亚五
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
《藏传佛教丛谈》是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有关藏传佛教文化知识的文论集锦。本书于2011年首次出版发行,本次为第2版修订。本书由13篇文章组成,内容涉及吐蕃佛教、藏传佛教文化总论、藏传佛教经典详解、宗喀巴思想历史渊源考述、元朝廷所传西藏秘法考叙、米拉日巴自然雅趣与性瑜伽观揭示等。本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论述翔实,是一部政治性
本书共分七章,介绍了佛教创立前的社会与宗教背景、原始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原始佛教经典的内容以及大乘佛教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