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江津石佛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的整理展示。江津石佛寺遗址是川渝地区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最完整的石窟寺遗址,是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宗教聚落址,弥补了以往川渝地区石窟寺研究中有窟无寺的缺憾。 在内容上,书稿将建筑遗迹、石刻造像、碑刻题记、僧俗墓葬等考古成果集结成书,精选照片199张、线图98张、
《明代官窑青花瓷画法研究》构建了明代官窑青花瓷画法理论体系,包括笔法、青花料法、水法、图法等明代各朝表现青花画面的不同方法。将绘制青花的技艺系统化、理论化和学术化。创新画法分期方法填补了古代青花瓷考古学分期的研究空白、再现了明代官窑青花画法阶段性发展的实际状况,可作为青花瓷考古与鉴赏的新方法。
本书收录作者十年来围绕出土竹书整理撰写的26篇论文,“竹书的微观考古”是作者在形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个理论方法。书稿内容涉及竹书形制、书手字迹、竹简编联、竹书成书、竹简复原、文字考释、思想内涵等问题。因作者长期参与出土竹书的整理工作以及出土竹简的信息采集等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更为细致、有针对性,常有出人意表
范仲淹是宋代文人的典范。从一介穷书生到当朝宰相,从文质彬彬的一代文豪到英姿飒爽的戍边将军,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作一切皆有可能。国有难,他凭瘦弱之躯担起保家卫国之大任!他发起史无前例的庆历新政,力挽大宋王朝的帝国雄风。他所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不仅是宋代士大夫思想境界的一种折射,更对后代
王伯敏先生是国内最早从山水画角度入手研究敦煌壁画的学者,他于1983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敦煌壁画山水探渊》,此后又发表相关文章数篇,并于2000年结集成《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一书,由我社出版。书中对敦煌壁画的山水技法,如树法、石法、用笔法等都做了翔实的归纳。同时,对于早期中国画与敦煌壁画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的比较和总结。另外,
本书通过分析甲骨文字及其构形,参考卜辞用例、商文化考古、先秦文献等相关材料,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商代的社会与生活、历史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读者轻松了解甲骨文,了解商代。
。
1916年,山本明带领团队第一次前往云冈和龙门石窟考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按照石窟编号,逐一、全面地进行拍摄记录;1921年应新海竹太郎与中川思顺之邀,再次启程去往云冈拍摄,两次行程共拍摄照片253张。新海竹太郎和中川忠顺对这些摄影作品进行挑选及排序,成为本书现在的规模。照片记录了云冈石窟的洞窟30余个,包括著名的昙
本书为20世纪20年代考古所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影像集。天龙山始凿于北魏,其后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雕造技法高超,对中国佛教造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地处偏僻,在20世纪初期以前鲜为人知,也因此得以保存较好,但自20年代被世人所知后,很快遭到盗凿。本书所收录的照片均为石窟被大规模盗凿前的样貌,另外包含了被盗凿遗失的45
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