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浅显易懂的飞行器结构力学教材。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弹性力学基础知识,梁理论,压杆屈曲,薄壁梁的弯曲、剪切和扭转,开闭组合截面梁,基于薄壁梁概念的飞机结构简化,飞机典型结构部件如机身、机翼、机身框、翼肋等的力学分析,以及薄板理论和板的稳定性理论。
本书基于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三五”预研课题等研究成果,面向国内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提供商、卫星和地面设备制造部门等卫星产业从事者,围绕空间频率轨道资源的基本特征,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通信卫星星座频率轨道资源的申报、协调与投入使用的规则程序,系统梳理了频率干扰分析涉及的通信卫星基础知识以及国际电联标准化分析方法等研究成果,重点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众多载人、不载人航天活动史无前例地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时刻,都详细记录在本书中:东西方两个超级别大国上演太空竞赛;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人类首次登月,标志着太空竞赛结束;科研卫星和应用卫星捷报频传,星际探测器不断取得突破,极大拓展了我们对太阳系
《太空中的原子能II》是《太空中的原子能》(DOE于1987年出版)的续集。从对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计划和系统的简要概述开始,《太空原子能II》追溯了美国太空核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包括为开发而设计的任务和计划。这段历史主要是用非技术语言写成的,以供普通读者和经验丰富的空间核专业人员参考。本书中译本可供我国相关领域
本书结合我国快速响应空间技术的发展需求,从星下点轨迹和空间轨迹两方面出发,对快速响应卫星轨道设计与控制等相关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快速响应任务的卫星轨道设计、单脉冲星下点轨迹和空间轨迹可达范围、针对地面和空间目标应急访问的单脉冲和多脉冲轨道机动、脉冲访问多目标机动优化、连续推力轨迹优化等。
本书聚焦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讲述了人类探测太阳的历史,各种太阳活动的特征及表现形式,灾害性空间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太阳的起源、成长和归宿,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了太阳和极光观测、星空摄影等相关内容。
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航天装备日新月异,各国不断发展具有军事色彩的航天力量。本书为2017年出版《外军军事航天发展》一书的再版,其结合外军军事航天的最新发展动态,以目前具备自行发射卫星能力或在军事航天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以色列、伊朗、朝鲜、韩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军事航天为研究对象
本书针对PCU研制过程中易被忽略,但与稳定性和可靠性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揭示了PCU非预期能量输入的规律及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建立了更为精准的能量输入模型和分流暂态模型,提出了高度磁集成的拓扑结构和多模块扩展仍具有高稳定裕度的三域控制方法,提高功率密度,显著降低了航天器发射成本;针对空间环境下诱发的
本书共分5章,系统深入地描述了空间站的发展历史。第1章回顾了国际空间站的发展,并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第2章概述了发射载人飞船阶段、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与发射空间实验室阶段、建造空间站阶段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研究,阐述了每个阶段的重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第3章对中国空间站进行了详细解读,既有空间站构型,各舱段的主
针对航天器在轨服务体系建设与技术发展需求,本书系统总结了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代表的高轨高价值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规划与控制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航天器轨道姿态和空间机械臂动力学基础与建模,并以此为基础重点阐述了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建模与序列规划、空间失稳目标安全逼近任务规划与控制、空间失稳目标脉冲接触消旋建模与控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