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本是人文社会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主题,不同学科的民族研究有必要相互参照。得益于国家近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视,近年来兴起了一波多学科及跨学科的民族理论研究,哲学学科也积极参与,本文集即荟集了一批哲学学者有关民族与中华民族研究的论文,涉及文明论及其比较、现代性、民族性与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民族
本书紧扣“两个百年”和“两个大局”,深入阐释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的理论发展、战略意义、战略重心与任务要求,通过比较借鉴国外民族凝聚力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的际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重点论述从工作责任感、物质获得感、文化认同感、社会公平感等层面,提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厘清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释义及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利好因素。其次,对广西边境地区八县(市、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概况和保护与传承情况,总结出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五种模式。再次,深入剖析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
本书共分五部分:高校凝聚力研究、国家凝聚力建设路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研究、国家凝聚力总体研究、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主要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探析;以增强集体凝聚力为导向的新生养成教育探索;高校凝聚力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网络生态圈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表征与提升路径等。
本书主要运用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核心方法论的四重证据法,结合民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猴文化在汉字编码等方面对日本猴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从物与图像、文字书写、口传文艺、非遗传承、后代创作等角度构建出较完整的证据链,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了日本猴文化发生、发展与变迁的脉络。本书研究应用中国学界方法、理论创新成果解决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对现代原型理论的生成过程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观点,结合现
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全方位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主要内容包括:仪式的引介;仪式、神话与宗教;仪式与社会等。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探讨文学人类学的文学观、文学人类学的“N级编码”与“N重证据”的关系、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谣言、流言与叙述传统的关联等问题;中编围绕献祭文化传统、文明交往中的“屠龙”等个案展开;下编围绕玉器的文化编码、臊子面的文化传统论、仙洞原型、口头与书写传统等
本书从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仪式的文学人类学解释、酒神祭仪的神话谱系、酒神的美学发生学原理及酒神的文学原型叙事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古希腊酒神与悲剧的原生性关联进行细致梳理,将酒神祭仪和酒神精神作为典型的文学叙事类型来阐释仪式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