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斐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扼南太地区的十字路口,是南太各国之间往来及通往域外国家航线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诸多国际组织南太地区办事处和区域组织秘书处所在地。本书在梳理建交前两国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1970年斐济独立后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与演变,深刻剖析了影响中斐关系变化的复杂因
本书从乔治?华盛顿讲到小布什,是一部全面的美国干预中东政治的历史作品。作者发现,从19世纪早期打击巴巴里海盗的战争到今天的伊拉克战争,美国与中东的关系从未中断。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战略考虑因该地区的宗教意义而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在19世纪,利益驱使美国政策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始之前,便开始支持巴勒斯坦的犹太国家。与此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此后,其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我国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提供的新方案。今年,我们将迎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也搭起了人类文明互鉴的桥梁。中国
郑和下西洋集中反映了明代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达到的新高度,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巅峰时代。本书作者长期耕耘明史,在经济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本书将作者在郑和下西洋领域30多年爬梳整理文献史料的研究论稿结集展现,以飨读者。论稿收录中文40篇,外文5篇。其中中文论稿分为史实考析、回眸思考、史料开掘、意义阐释、文化视域、
在强邻环伺的地缘环境中,何以保身是波兰数百年来面临的首要外交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地缘安全环境和国家相对实力的变化,波兰实施过多种形式的平衡外交,如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的均势外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等距离外交、东欧剧变后的睦邻友好外交等。历史经验表明,“一边倒”式的追随并非波兰外交的惯性特征,在大国之间维持战略平
本书通过“他者→他者主义→群体主义→共赢主义”的理论研究路径,深入探讨东西方文化中三种各异的他者主义文化,阐释国家文化流变与主体间关系重构,论述他者的存在是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本质根源。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东西方合作共赢的他者主义和偏执狭隘的他者主义两种主要他者主义的文化建构,认为著名“日内瓦之问”的时代答
本刊广泛荟萃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和动向,展开多元、细致的学理讨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知识增量。本书收录了卷首语、学理探幽、思者对话、前沿巡礼、书评、学科评估六个栏目。
本刊宗旨是提供一个与同行和读者交流的学术园地,为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创刊以来,本刊始终秉承真实、客观、理性的办刊理念,立足学科前沿,保持专业特色,恪守学术规范,坚持以打造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名刊为目标。在同行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界取得较大影响。本辑为第二辑,设有国际关系史研究、情报史研究、国
本书收录了张星烺《中西交通史》、姚宝猷《近世中外文化交通史》两种未刊讲义。《中西交通史》为1930年代张星烺在北平师范大学讲授中西交通史课程的讲义。讲义分14部分90节,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清代之前的中西交通史。与其后来所开设的欧化东渐史课程,前后相续,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西交通史。该讲义是了解中西交通史课程不可或缺的文献,
《宋代使行文献研究》正文共七章,对宋代使行文献的文体渊源(即宋代之前的使行文献梳理与概述)、宋代使臣的四种使行文体(行记、图记、记行诗、语录)、宋代使行文献之间的异同、传播与影响等具体文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行作品的撰写,主要集中在宋代,这是因为宋代复杂的周边环境所决定的。两宋时期的使臣行走在南北政权之间,奔波于不同民